返回
天堂地狱加尔各答
首页
更新于 2021-03-30 21:31
      A+ A-
上一章 目录 到封面 加书签 下一页

    加尔各答的街头
    如果不是读到过泰戈尔回忆童年生活的文字,我会疑心加尔各答被困在时光之中从未改变过。在泰戈尔的童年记忆里,加尔各答没有电车也没有汽车,城市里只有马车来往奔驰扬起尘土,绳做的鞭子在瘦骨嶙峋的马背上不断落下;自来水管还未出现,电灯是无法想象的奢侈;妇女出门时必须坐在密不透风的轿子里,在陌生人面前也一定要用面纱遮住脸庞……世界上很多城市的现代化进程都不外乎“破旧立新”,然而眼前的加尔各答却像个固执的老人,尽管免不了被时代的滚滚洪流裹挟着冲向前方,但所有的新物事和老古董却都被他死死抱在怀里,一样也舍不得丢掉。
    这使得这座人称“现代印度摇篮”的城市看起来比它的真实年龄更老。有轨电车旁边跑着马车,汽车和人力车在红灯前面一同停驻—初来乍到的旅人们脸上写满错愕,21世纪的大城市居然还存在着这种完全只靠车夫奔跑来获取动力的最原始的交通工具!加尔各答的“骆驼祥子”们大多是脸上刻满皱纹的老者,他们在大街小巷间奋力奔跑,汗如雨下。虽然人力车夫需要这份微薄的收入来养活一家,我还是无法说服自己坐上高高的座椅俯视车夫那花白的头发。
    作为英国人一手打造的城市,加尔各答的街头随处可见殖民者留下的英式建筑群,古典庞大,气势惊人。听说英国人建造加尔各答时复制了伦敦的城市轮廓,可是在我看来,这座城市的气质更接近于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不知是漫天烟尘还是我的目光作祟,加尔各答的颜色看上去宛如发黄的黑白胶片,苍茫朦胧,像是试图讲述着无法讲述的什么。无论是在薄暮里还是晨雾中,当我仰头望向被电线杆切割的天空,停在红绿灯上的鸽子,远处清真寺、教堂、印度庙、博物馆、民宅那光怪陆离的屋顶,以及从高大的殖民建筑里走出的骨瘦如柴衣衫褴褛的贫民,都能感到土耳其作家帕慕克笔下的“呼愁”扑面而来。在东西方的夹缝中进退两难的城市,往昔的荣耀更加凸显今日的荒芜,空气中流动着宿命一般的绝望。杜拉斯笔下的那个印度女人便是只能依靠加尔各答每天分泌出来的绝望生活,而同样,她也因此而死—“她死就像被印度毒死”。
    我觉得加尔各答有种不合时宜的美,可也不得不承认它是我平生所见的“脏乱差”城市第一名,像是地球上一个已然颓落之所。原本只计划容纳两百万人的城市硬生生挤进了九百万居民,街上到处都是人,每个人的身体不停地相互碰撞,散步变得毫无乐趣;交通混乱拥挤得不可思议,所有的车辆都以一种不要命的姿态狂奔,随便更换车道,好像在说“反正我们早晚都会死的嘛”;所有的司机都在拼命按喇叭,不管有没有必要,仿佛不这么做就会输给对方。每次出门都仿佛瞬间踏入一条沸腾的河流,震耳欲聋毫无间断的喇叭声简直可以刺穿耳膜,也渐渐将我们的最后一丝忍耐力消磨殆尽,铭基同学每隔不久就会朝着身边经过的车辆抓狂地大喊“吵死啦!!!”;空中尘土飞扬,垃圾漫山遍野,蚊蝇占领了整座城市,人们就在街头随地大小便,牛、羊、狗都在刨垃圾觅食的丰富经验中进化出了可以消化纸和塑料的胃……
    很多人就在街边“办公”,而所需要的东西竟是不可思议的少。他们在路边摊开几样工具,坐在一张小板凳上,给过路人剪头发、剃胡子、掏耳朵、擦皮鞋、切烟丝、包槟榔、补鞋子、缝衣服、代写书信……所有你以为已经消失的手艺都在此地代代相传。每隔几步就有贩卖各种小吃、水果和奶茶的路边摊,油烟翻腾,炸土豆和鸡蛋饼的香气冲淡了街角的尿骚味,人们拿着很小的杯子站在路边慢慢啜饮着奶茶,偶尔交谈几句,可是话语刚一出口就被铺天盖地的喇叭声吞没了。
    还有更多的人干脆就住在马路边上。街道就是他们的家,他们的工地,他们的游乐场,他们的生活。一天中不论任何时候你都能看到男人们在用路边的水龙头洗澡,他们面向行人,只在下身包一块布,身上全都是肥皂泡。有些人用塑料和木棍支起了几面漏风的栖身之所,所有的家当都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条件好一些的有张木长桌,白天在上面架起锅灶做些简单的小吃卖给过路人,夜晚则把桌子当床盖上毛毯睡觉。而更多的人除了身上的破衣烂衫之外几乎一无所有,只得露宿街头,与动物和垃圾为邻。天亮以后他们爬起来各就各位,乞讨、拉人力车、捡垃圾、替商店拉客、从外国游客身上“敲诈”几个小钱……用各种你想象得到和
    街边“办公”系列之剃胡子
    想象不到的方式维持生存。我看着在垃圾堆里爬来爬去的孩子们,赤着脚,头发打结,有的连裤子

Loading...

内容未加载完成,请尝试【刷新网页】or【设置-关闭小说模式】or【设置-关闭广告屏蔽】~

建议使用【Firefox火狐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并收藏网址!

收藏网址:JIEQI_URL

上一章 目录 到封面 加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