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4章卷土重来
首页
更新于 2024-05-08 17:40
      A+ A-
上一章 目录 到封面 加书签 下一页

    兵船和士卒的损失暂且不论,这场海难少说带走了五年的粮草、武器。如此一来,北伐已是无稽之谈。距《从征实录》记载,郑成功面对此绝境,竟然“发一笑,令各收尸埋葬”。
    郑成功不能落泪,只要能抑制住如潮水般涌来的悲痛,无论什么神情都可以。郑成功选择了最简单直接的方式,他笑了。
    善后工作告一段落,郑成功若无其事地命令全军返回舟山。羊山近乎是荒岛,士卒们在此处无法休养,更别说修缮破损的战船。军事会议上有人提出异议:“我军要东山再起,首选返回厦门。厦门有我们的同胞,返回此地,方可图再起之机。”
    羊山不能久留,北伐军面前只有两条路,暂驻舟山,或返回厦门。郑成功决定暂驻舟山,因为离开厦门时他曾放出豪言,“金陵再会”,即便是被气候所阻,他也不愿这般落魄而归。
    确实,厦门有同心同德的父老乡亲,可以安心重整旗鼓。但若就这般铩羽而归,此次羊山之难就会成为士卒们心中永远的疮疤。在郑成功看来,眼下的当务之急是将此次天灾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远征军的损失惨重,甚至可以说伤了元气,但身为一军之帅,必须带头蔑视一切挫折,这是凌驾于沙场之上的心理战。
    胜败乃兵家常事!
    我等乃大义之军,岂能顾忌民众不归心?
    这是郑成功对将士的激励和叮嘱。郑军志在收复天下,而不是偏安厦门一隅。若每占领一处都要提防民众离心;遇上挫折便想念厦门之安逸,岂能成就大事?
    “区区天灾而已,万万没到回乡休整的地步!”郑成功豪言道。
    这一年,东亚的海面上可谓多灾多难。同年是日本的万治元年,据记录各地天灾的《长崎略史》记载:大风,港内溺死者三十四人。
    郑军在羊山遭遇的便是同年频发的海啸之一。所谓“暴风雨前的宁静”,海难前的天气越是晴朗,随之而来的风暴就越是猛烈。
    接下来的数日,部分失踪者陆续从别处的岸边返回。“铁人”部队大将左虎卫陈魁的副将黄安便漂流到了普陀港。郑成功闻之大喜:“黄安将军尚在人世!此乃我军大幸,天不绝我义军,天不绝义军啊!”
    言罢,他将长鞭抛向空中。士卒们还是头一回见到国姓爷如此高兴。
    郑成功向来欣赏黄安之才,但将其生还比作郑家之幸,就有些名过其实了。显然,此举是为了挽救全军消沉的士气。得知黄安生还,郑成功确实喜悦,他想把这份喜悦扩散至全军,所以才故意做出抛鞭之举。
    “国姓爷所言甚是!黄安乃我军的栋梁之材!”甘辉立刻响应,兴奋地一跃而起,环视周边的同僚。他察觉到了主帅的用意,便佯装喜出望外。
    如今形势下,必须要时刻提防军心动摇。郑成功不得不强打精神,每日以蹩脚的演技待人接物。每晚回到船舱都精疲力竭,比征战沙场还劳神。
    船舱里通常只有郑成功一人,林统云偶尔会上门拜访,倾听好友心中苦楚。郑成功没少在林统云面前哽咽。
    “放声痛哭一场,或许会好受些。”林统云建议道。
    “统云已代我痛哭,我好受许多了。”郑成功无力地笑道。
    “有用便好……”
    “不能松懈,须知兵船损坏容易修缮,人心动摇可不易平息。负面情绪会蔓延,只要滋生便无法抑制。”
    “我军遭此劫难,军心岂能没有丝毫动摇?有些事,你须看开些……”
    “我怎会不明白……”郑成功无奈道。
    郑成功尽量以最简明易懂的道理安抚将士:“我军马上就要远离海洋之危,进入河川地带。长江流域虽宽阔,其危险

Loading...

内容未加载完成,请尝试【刷新网页】or【设置-关闭小说模式】or【设置-关闭广告屏蔽】~

建议使用【Firefox火狐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并收藏网址!

收藏网址:JIEQI_URL

上一章 目录 到封面 加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