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4章南征之道
首页
更新于 2024-05-08 17:40
      A+ A-
上一章 目录 到封面 加书签 下一页

    摄政王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而继承皇位的皇太极是第八子。皇太极继位后,将国号由金正式变更为清。1643年,皇太极驾崩。翌年,八旗铁蹄跨越了山海关。而当时顺治皇帝仅是六岁稚儿,清王朝的未来自然就落到了摄政王多尔衮的肩上。若非吴三桂主动开关,清军不知还要多久才能破关。此时八旗人数仅十余万,堪堪镇守北京、巩固河北。因此,保守派劝摄政王守住北京即可,切莫要得陇望蜀,妄想制霸中原。
    是继续南征,还是巩固河北?多尔衮对朝堂之上的冗长争辩深恶痛绝,佯装侧耳倾听。他心里早有主见:天助我满洲一统中原,岂能辜负?若是辜负了天恩,必遭天谴!绝不能就这样坐等南京的福王和他麾下的奸佞庸臣自取灭亡。这样简单的道理还议论什么?总管旗务的诸大臣起身,请摄政王做出决断。多尔衮慢悠悠道:“继续南征!此番是保南京,而非图南京。”就这样定下了方针——南征制霸中原,此刻只等制定战略了。
    南北两京之间,或明或暗的联系从不曾断绝。多尔衮有令,两京沿道的官差需对南京使节尽礼。福王既然已在南京登基,其派出的使节便是敕使。清廷虽然不可能承认南京政权,但对敕使的礼遇还是做得到位。
    清廷大学士刚林质问南京使节:“大清为贵国千里出兵伐李自成,报弑君灭国之仇,而贵国却擅自另立国君。这是否有些不通情理?”
    “当今圣上乃神宗万历帝之嫡孙,素有圣德。按伦序,其登基继位是情理之中,岂需特意向贵国通禀?”
    “崇祯先帝可有遗诏?”刚林进而质问。
    南京使节一时词穷,毕竟福王继位有些名不正言不顺。“先帝突逢异变而驾崩,自然不可能留有遗诏。”他不敢妄言,语气弱了一大截。此番南京使节对清廷提出条件:山海关之外割让于贵国;每年奉上白银十万两岁币于贵国;贵国可自定国号。
    多尔衮对此嗤之以鼻。清军已占据京师,自然瞧不上关外贫土。这大清的国号本就没经过大明准许。所谓自定国号的潜台词是大明愿承认大清为正统。笑话,眼下可是我大清愿不愿承认你南京为正统的问题。在清廷看来,这皇位不是从大明手里抢夺过来的,而是清军千里南征驱闯贼而得,南京有什么资格说三道四?
    “刚林,替本王向使节转达:我军克日便要出征江南,请贵国早做准备。”交涉决裂,南京使节在离京之际嘲讽道:“江南乃水乡之地,尔等铁骑岂能畅通无阻?”八旗铁骑在辽东所向披靡,但在河川纵横的水乡地域,没有多少作战经验。南京使节的嘲讽,不全是赌气之语。
    多尔衮听闻此嘲讽,嗤笑道:“哈哈哈,原来他们仰仗如此?地形不熟,地理不通,出兵必败?”
    “正是如此。”
    “不愧是亡国之辈!我军欲南征,自然要学习汉人战法。他们竟想不通这般简单的道理?”
    “汉人战法?臣愿闻其详。”
    “汉人常说以夷制夷,我等此番便要‘以汉制汉’。没错,我八旗铁骑虽不擅江南作战,但大清麾下不乏汉军将领,便是江南出身的降清将领也有好几人。”
    “妙哉,汉臣洪承畴似乎就是江南人士。”
    “非也,此人出身于福建,比江南更南……是了,传唤洪承畴来说话!”
    洪承畴乃福建南安人士,是郑家一族的同乡。只可惜在松山之战中被俘,自此改为侍奉清廷。多尔衮想起亡兄皇太极对洪承畴的评价:洪承畴乃大清之“灯笼”。那时朝中满臣对优待汉俘洪承畴颇有不满。“灯笼……”多尔衮不禁沉吟道。灯笼点亮黑夜,能为不识江南地形的八旗铁骑指明方向。我大清若要制霸中原,这盏灯笼不可或缺!
    洪承畴跪拜道:“摄政王传唤微臣有何吩咐?”洪承畴已经依照女真人风俗剃发垂辫,以示忠诚。后世入侵的西洋人称此发式为“猪尾巴”。可那时没有人知晓诸如洪承畴这般降清的文臣武将,究竟是以怎样的心情剃去原本受之父母的头发的。
    “长平公主无恙?”多尔衮问

Loading...

内容未加载完成,请尝试【刷新网页】or【设置-关闭小说模式】or【设置-关闭广告屏蔽】~

建议使用【Firefox火狐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并收藏网址!

收藏网址:JIEQI_URL

上一章 目录 到封面 加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