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45.李承乾③贞观之谏
首页
更新于 2024-05-09 15:38
      A+ A-
上一章 目录 到封面 加书签 下一页

    【最近很流行的那个梗怎么说的来着,身为长子,我从来没有勇气和父亲坐在一起喝一杯酒。我怕看见父亲深邃的眼睛,自己的一身伪装无处可藏,我还是让父亲失望的模样。父亲的眼睛是男人这辈子最恐惧的东西,同样,父亲的称赞是男人这辈子最渴望的东西。
    这种“嗲子文学”放在现代有点咯噔,放到古代,太子们一看可能觉得找到心理共鸣了,天下怎会有如此贴切之形容!
    大概现代男人都做着家里有皇位要继承的梦吧,对皇室父子情如此感同身受,要么上辈子真当太子了,要么可能是围观的公公,咱也不知道,咱也不想问。
    总而言之,李承乾陷入此种境地,有一重原因便是他与他的父亲有本质上的不同。
    刚刚说过,这位太子和老师们的师生关系已经走入了死胡同,但他爸比并没有知觉。因为大家都是这么过来的,初唐主打的就是一个直谏,有事就说,勇于张嘴。
    翻开《贞观政要》的目录,论求谏、论纳谏、论直谏,谏皇帝、谏太子、谏诸王,彼时的大唐是极有活力的初创公司,可以幻视出无数嘚吧嘚的臣子和头上打满井字符号但依然虚心受谏的天子。
    不用邹忌讽齐王,大家在这样积极的工作环境中自发纠正天子的过失,李世民坦然接受,长孙皇后按下偶尔生气的二凤,对魏征表示,你说得对,请继续。】
    贞观之风,至今令人神往。
    崇祯帝独自坐在殿中,想这样澎湃而充满生机的、有志之士汇聚一堂为君尽忠为国效力的场面,究竟为何不能发生在我大明?
    能写出“提携玉龙为君死”这样诗句的唐人最后也寂寞地死在病痛中,诗鬼一生潦倒,安史之乱打破无数幻梦,但人们提起唐,想到的还是诗人另一句“男儿何不带吴钩”。
    请君暂上凌烟阁,凌烟阁能有二十四功臣,泱泱大明满朝文武,能用之人却屈指可数。
    走到末路的帝王想不通,抬眼望关山,通向他的那条路唯余枯骨。千重位面之外的张居正第无数次请辞被拒,无奈地扔下奏章,于谦从案上信手捡起一本,继续与景泰帝议事。
    ·
    “为臣时能在玄武门抓准时机一击必胜,为君时能坦荡应对虚心受谏,昔日班彪写‘从谏如顺流,趣时如响赴’,孤固以为假。如今见唐太宗,方知世上当真有此人物。”
    魏王大宴铜雀台,对天幕上的李世民赞誉不已,曹彰看了看兄长曹丕冷然的面孔,脑中忽然回响起天幕方才说的“身为长子……父亲的称赞是男人这辈子最渴望的东西。”
    天耶,后世之人每天都在说些什么,为何他只听了一遍就忘不掉了!
    曹丕不用转头都知道这个弟弟在笑什么,没顾得上他,只默默想,他原本也不是长子,这里终究少了一人。
    身侧的曹植看他面色不佳,送来一碟果品,父亲读罢新诗刚赐下的,想来能宽慰几分。兄长从鲜果一路审视到他的眼睛,提了提嘴角:“多谢,不必。”
    【贞观之风的成因和李世民的个人气质是深度绑定的。虽然大家现在提起来都是魏征好魏征妙,大唐指定首席大喷菇,太宗说“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一段佳话传颂千年,但谏臣美名千古传的前提,是君主够配合。
    不配合的也有,但敢于以头撞柱死谏的文臣实在不多,没几个人真拼出性命为傻der上司提建议。大多臣子只埋藏于史册一角,或以另外的方式被人记住。
    君不见大明一朝,嘉靖帝大礼议,文官集体谏诤,引经据典,皇帝用扣工资和免官轻飘飘打回来。左顺门几百个大臣跪请,嘉靖帝直接抓人廷杖,棍子一打,大家心不甘情不愿闭嘴了。
    摆宗想立福王当太子,和主张立长的百官拧上了,国本之争争了十几年,光首辅就耗了四个,这种情况能说谏臣没进言吗?不可能的。
 &n

Loading...

内容未加载完成,请尝试【刷新网页】or【设置-关闭小说模式】or【设置-关闭广告屏蔽】~

建议使用【Firefox火狐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并收藏网址!

收藏网址:JIEQI_URL

上一章 目录 到封面 加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