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顶,一般指太和宫,位于天柱峰最高点,地处1612米武当山绝顶之上。明成祖加封武当山为大岳太和山,因此得名。太和宫外面由城墙环绕,随山就势,充分利用了山形的自然起伏,直入云霄,气势磅礴。古人曾称赞曰:千层楼阁空中起,万叠云山足下环。当起雾的时候,整个太和宫都会笼罩在雾气中。
城墙周长三百四十四米,墙外称为太和宫,墙内称为紫金城。
卯时6:30分,朱门准时打开。
早已在看台上等了许久的游客们就争相涌了进去。
李妙愚混在人流中,先是参拜了左侧的转运殿,转运殿实际上是一座铜殿,也是武当山原本最早的铜殿,始建于元大德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307年,是国内现存最早的铜殿,在湖北武昌铸造,之后经水路运到武当山顶,拼装而出。明代初年,永乐皇帝觉得这个铜殿太小了,于是就做了一个更大的,就是现在的金殿。而原本的铜殿,就搬到了不远处的小莲峰上,因为有了从天柱峰转到小莲峰的过程,因此被称作转运殿。后来转运殿就多了个传闻:如果有人在过去的一年运气不好,老走背字,就去转运殿贴着墙壁转一圈,这样可以去掉晦气,带来好运。但如果最近过的不错,就不要去瞎转悠了。
李妙愚觉得过去十多年的运气都比较霉,因此跟着转运殿的游客们转了一圈,图个喜庆。
离开转运殿,入了第二道门,就是朝拜殿,门牌上书“三教祖师”字样。
而后沿着向上的台阶走,就已处于紫金城内。
几分钟后,他终于登上武当绝巅,真正的天柱峰顶。
金顶的金殿是古来帝王家才能登临祭祀的区域。永乐皇帝当年是修仙狂粉,数次请张三丰都未曾见到真人,后亲自主持修建,动用数十万民工,在武当山大兴土木,历时12年,建成了9宫,9观,36庵堂,72岩庙的大规模道教建筑群。而金顶已经不仅仅是道教的圣地,更是皇权的象征。
原本金顶只有一座金殿,高5.5米,结构式仿木鎏金铜殿,金殿之上呈现出璀璨的金黄色,全部构建采取分体铸造,经过榫卯拼接,然后通体鎏金,连接紧密,严丝合缝。金殿的全部构件在明朝京城制作完成,然后由运河运到南京,又经长江水,运至武当山。永乐皇帝对于运送船只还专门发布过一道圣旨:务要小心谨慎,遇天道晴朗,风水顺利即行,穿上要十分整洁,不许做饭。
此殿一直有“雷火炼殿”的传闻,每到雷雨天,金殿上的火球滚动不止,闪电划破天空,金光暴涨,令山上百姓们都目瞪口呆。尽管雷电肆虐,金殿却屹立不倒,反而更加光彩夺目。几百年的时间里,这些奇观成为了武当山的一大特色,吸引着无数虔诚的香客前来参拜。
民国初年,父母殿、签房和印房相继建起,火的目标也由金殿转移到了这些新建筑上。
随着时间的推移,金殿得到了重视,被列为重点保护文物。为了保护金殿免遭雷击的破坏,专家们安装了避雷针和避雷网。然而,这一举动却造成了意想不到的后果。避雷针的加装导致金殿常常成为雷击的目标,而父母殿和其他建筑则相对安全。雷火炼殿的壮观奇观渐渐消失,金殿也开始变得锈迹斑斑,失去了当初的光彩。
专家们不得不采取措施先修复了金殿的破损部分,使其恢复原貌。同时加固金殿的结构,确保其能承受雷电的袭击,不会对金殿造成严重的损坏。另外金殿周围还建立了专门的避雷系统,包括避雷针和避雷网,以确保雷电会优先选择这些设施而不是金殿本身。
因此雷火炼殿大概率成为历史传闻,后人难以再见到那壮观景象。
李妙愚缓缓品味着其中的曲折故事,心下吐槽:专家尽干蠢事,还不如相信古人的智慧。
李妙愚在峰顶逛游了一圈,发现右侧所谓的印房已经不复存在,而是变成了供奉“福禄寿”三神的偏殿,香火盛的很。左边的签房则一直有游客求签,一只签30元,求了签之后,若是看不明白,还得去下面的解签
Loading...
内容未加载完成,请尝试【刷新网页】or【设置-关闭小说模式】or【设置-关闭广告屏蔽】~
建议使用【Firefox火狐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并收藏网址!
收藏网址:JIEQI_UR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