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旦的大朝会上,邺沛茗接连颁下了几道诏令,先是改元“泰安”,随后又将金陵作为陪都,金陵的皇宫便命名为福宁宫。
虽然有不少声音希望将邺都也作为陪都,毕竟他们认为邺氏的起源正是源于此,不过邺沛茗考虑到邺都如今的地位甚至连长安、幽州都比不上,便没有采纳。
虽然之前也有人主张定都金陵,但是邺沛茗还是相中了洛阳的战略位置,定下了洛阳来。
改元后,邺沛茗又将紫微宫的一些宫殿以及宫门的名字给改了,毕竟是新朝代了,有些象征性的东西虽然不能毁了,可是名字却是改得的。
乾元殿被她改成了文德殿,大业殿改成垂拱殿,她和陈沅岚搬到了后面的紫宸殿。文德殿依旧作为大朝会和朔、望参官上朝时的地方,常朝也还是在宣政殿,不过邺沛茗又设了三品及以上的重要官员奏事的地方为垂拱殿。
与此同时,江勋认为天下读书人在进士及第后常常与考官称师生,这无疑是加重了考官在举子心目中的地位,有结党营私的可能。故而应增设殿试,由皇帝亲自考校举子,只有通过殿试才能最终获得功名,称为“天子门生”。
邺沛茗觉得江勋的脑筋还是不错的,便宣布了二月春闱之后,增设殿试一场科考。从明年的秋闱开始也增设武举,相关的要求会在完善后公布。
当然,除了科考上的政策外,还有教育上的政策。
容国立国后根基还是太浅,人才凋零。虽然邺沛茗一直都很注重人才的培养,不过因之前的环境约束,除了太学和国子学外,其余方面的知识都式微了。
她决心兴科教,提高寒门子弟的入仕之路,为容国储备更多的人才,故而才下令整顿国子监。
她下令国子监重设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另外增设武学。除了洛阳的国子监外,还在金陵也分设了“南京国子监”,以伏仁为祭酒,总判监事。
大孚的国子学只招收三品以上官员以及国公子孙,从二品官员至曾孙的勋贵子弟为监生;太学只收招收五品以上官员及郡公、县公子孙,从三品官员至曾孙的世家子弟;甚至连四门学都只收七品以上官员的子孙,只有其余学科才收寒门子弟。
邺沛茗早在“招贤令”考试之初就不问门第了,后来的科考也没有限制寒门子弟,不过在国子监方面却也还未能顾及太多。
如今她意欲打破门槛,准许寒门子弟也进入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不过为了避免滥员,她的要求是须得是解举人以上的身份,春闱不及第的读书人可以选择留在国子监继续深造。
同时各州府必须设立州学和县学,不得禁止女子进学,如若避讳男女之防,可分开教学。
另外明旭还提议国子监的监生名额有限,可天下读书人太多,建议设置旁听的名额,准许一些人进去旁听。
邺沛茗也准了,为了表现她对教育的重视,她命令扩建国子监,至少保证每一门学科都得有独立的教授场所,其监生也有学舍居住。
在监生的饮食方面,她也给予了补贴,除了一日三餐,每一年考试成绩优渥的监生可获得评优的资格和奖励。若三年的成绩都这么优秀,也可补录为官员。
这两道诏令一颁下,天下的读书人都沸腾了,本来科考采取“糊名制”和“誊抄制”后,对他们寒门子弟便已经是极为优待的了,如今又开放了国子监的监生名额给他们,这叫他们如何不兴奋。
论师资力量,哪里比得上国子监?进入国子监求学,也是为自己的科举之路多了一份保障呀!
虽然“不得禁止女子进学”也有一些争议,可是在其他议论声的覆盖下,这些争议便可有可无了。
春闱之后,进士科共有三十人被录取,明经科也有五十人,随即这八十余人进入殿试,经邺沛茗亲自出题考验。
&nb
Loading...
内容未加载完成,请尝试【刷新网页】or【设置-关闭小说模式】or【设置-关闭广告屏蔽】~
建议使用【Firefox火狐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并收藏网址!
收藏网址:JIEQI_UR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