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十六章 好象是中了
首页
更新于 2022-12-19 22:09
      A+ A-
上一章 目录 到封面 加书签 下一页

    
    这次县试的有两到题,都取自《论语》。
    一题是:为人谋而不忠乎。
    另外一题更简单:诲女知之乎。
    都是小题。
    所谓小题,就是将四书中的某一句截上下句,让意思变得不完整。
    比如第一题的原句是:“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第二题的原句是:“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两道题目中,三省其身,是个人都听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更是千古名句。也是两题的题眼。
    可考官却偏偏将其中大家都知道的半句给截去了,剩下的半句,你若不是对儒家经典达到一定的熟悉程度,根本就不知道该如何着手。
    但若是知道了,依照句子的意思,按照八股格式论述一遍即可。论述文,别说对苏木,恐怕在座的考生中只要学过几年作文,也能轻易写他几百字。况且,八股文每一段该写什么,甚至用什么词都有一定之规。比如承题的开头就要用一个“盖”字。
    童子试,说到底就是考童生死记硬背的功夫,和最基础的分析思维能力。
    苏木拿到题目之后,不觉摇头,固定的格式,固定的写作套路,连中心思想也被题目限定了,这文章作起来也有够无聊的。
    略一思索,就将这两题的作法想得透彻。
    为了保险,就拿起草稿纸,也不管字迹是否工整,用草书刷刷地写了起来。
    古代科举除了发卷子之外,另外还有几张草稿,上面盖着县衙的大印。
    严格来说,古代读书人参加的考试并不多。童子试三场,三年考两次。至于后面的乡试、会试和殿试,三年一届,根本不能同现代人相比。
    一个现代学生,从上初中起,单元测验、半期考试、期末考试、毕业考试、升学考试。到高中时,六七门功课,可以说每周必考,早就磨练成人精了。
    若说起考试经验,苏木在这个时代可谓是独一份儿的。
    当下也不敢大意,先将两题目的大纲和段落大意逐一拟好。
    等一切弄好,满意地看了草稿一眼,天光已经大亮。
    再看其他五十多个考生,都已经提起笔飞快地写着卷子。今天的题目不难,看他们的表情,好象都很轻松的样子,有的人甚至摇头晃脑眯着眼睛用得意的表情默颂着自己的卷子。
    苏木也不急噪,又检查了一遍,这才开始正式写稿。
    卷子不用做得太快,能够拿到高分才是王道。
    况且,这场考试有一天时间挥霍。两道题目加一起也不过两千字不到,不用着急。
    不过,俗话说:看人挑水不吃力,自己挑水压弯腰。在大学当助理讲师的时候,苏木成天接触古代典籍,穿越到明朝之后继承了那个同名同姓读书人的记忆,四书五经也背得溜熟。可用古文写作还是第一次,却不如他先前想象的那么简单。
    第一题的破题和承题还简单,可等到开始起股时,苏木就感觉到其中的难度。
    习惯了用现代汉语写作,无论是用词造句,还是行文都已经形成了习惯。而古文又是一种高度凝练的写作方式,要在几百字的篇幅中将意思说尽。
    这其中还有不少约定俗成的典故,错一处,这张卷子就白写了。
    只写了一百多个字,苏木脑

Loading...

内容未加载完成,请尝试【刷新网页】or【设置-关闭小说模式】or【设置-关闭广告屏蔽】~

建议使用【Firefox火狐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并收藏网址!

收藏网址:JIEQI_URL

上一章 目录 到封面 加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