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8章三国两晋南北朝(分裂中走向统一)
首页
更新于 2024-10-11 17:16
      A+ A-
上一章 目录 到封面 加书签 下一页

    一.动荡与政治变迁.
    1.政权更迭
    东汉--三国(220年到280年)--西晋(266年到316年)--两晋(280年到420年)--北朝(439年到581年)--南朝(420年到589年)--隋朝统一。
    总体特征:a.政权更迭,平凡士族政治兴起;
    b.北方经济恢复,江南得到开发;
    c.民族交融,加强民族对立存在.
    2.少数民族内迁(融合选必3)
    (1)魏晋时期少数民族内迁的过程:
    a.东汉以来:少数民族不断内迁。
    b.西晋时,内迁民族主要有匈奴,氐,羌和鲜卑等---学习汉族典章制度,频繁接触,通婚杂居。
    c.五世纪,北魏统一北方,推行汉法。南方、三国吴、蜀及东晋、南朝经济开发,进一步加强南迁中原人民与东南,西南地区人民的交融。
    (2)内迁原因:
    a.中原王朝实力衰落,无法保持秦汉时传统政权政策;
    b.北方各割据势力大量招引周边民族补充劳力和兵源;
    c.气候变冷及西域地区的生存环境破坏日益严重;
    d.中原地区的人口南迁,大片肥沃的土地荒芜。
    3.士族政治
    (1)含义:士族(世族、世家、臣室、门阀)等,指从魏晋时期到隋唐时期,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
    (2)原因:
    a.历史:东汉以来的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b.政治:魏晋政权统治基础是士族;九品中正制是政治制度的保障;
    c.经济:土地兼并严重,经营庄园,渐成割据;
    注:士族形成于魏晋,鼎盛于东晋,衰落于南朝。
    (3)表现:
    a.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九品中正制;
    b.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
    c.社会上:不与庶族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阶层固化;
    d.文化上:崇尚玄学清谈,儒学僵化。
    (4)衰败及其原因:南北朝到隋唐时期
    a.科举制动摇政治基础;
    b.均田制和租调制,动摇经济基础;
    4.北魏孝文帝改革--一场自上而下的封建化改革运动(1)措施:5世纪后期,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大力推动民族交融.
    改革前期:冯太后摄政措施。施行俸禄制,三长制,均田制,租调制。特点:制度创设为主。
    改革后期:孝文帝亲政。迁都洛阳,穿汉服,改汉姓,说汉话,通汉婚。特点:推进汉化为主。
    少数民族封建化;生产生活方式农耕化;社会制度封建化,出现地主和农民两大对立阶级;民族关系:北方各少数民族的汉化。
    (2)影响:
    a.政治:

Loading...

内容未加载完成,请尝试【刷新网页】or【设置-关闭小说模式】or【设置-关闭广告屏蔽】~

建议使用【Firefox火狐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并收藏网址!

收藏网址:JIEQI_URL

上一章 目录 到封面 加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