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美尔是人类社会最早进入文明、世界上最早产生城市国家的地区之一。苏美尔位于古代两河流域(今伊拉克)南部。其地处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域冲积平原,土地肥沃松软,气候炎热干燥,虽然当地降雨量少而集中于冬季农闲之时,但两条大河定期泛滥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自公元前五千纪起,随着肥沃新月形地带人口压力的增加,就不断有农业居民自两河流域北部丘陵地区及埃兰迁入当地谋生。这是一群具有长期农业、传统、掌握了一定的水利灌溉技术的农民。他们最初在幼发拉底河及其支流的沿河台地与沼泽地带建立许多小型村社,利用定期泛滥的河水和沼泽地带丰盛的水草、芦苇及粘土,从事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逐渐开发了整个南部地区,建成了世界上最初的城市,在农业、手工业、建筑业、文化艺术等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创造了灿烂的苏美尔文化。
根据古代传说,苏美尔城市国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非常遥远的年代。例如,据著名古代文献《苏美尔王表》(以下简称《王表》)所载,早在二十七万多年前,王权自天下降至埃利都(今阿布沙赫连)城之后,苏美尔国家就形成了。《王表》所述王权起源和国家形成的时间虽然充满了神话色彩,但也包含了某些真实的历史成分在内。考古发掘证明埃利都确实是两河流域南部最古老的居民点之一,早在公元前五千纪,当地就已经出现了神庙建筑和居民住宅,其文化遗存属欧贝德文化,甚至更早,其后,由于幼发拉底河及波斯湾的影响,土地盐碱化,当地人口减少,逐渐衰落,仅为淡水和地下水之神恩基祭祀中心。《王表》称埃利都后来为洪水所灭。
有关洪水的传说和对恩基的崇拜,说明洪水前,即欧贝德文化早期,生产水平是很低下的。当时人们不但无力兴修水利工程抵御洪泛灾害,常常还须提防灭顶之灾。克莱默根据乌尔等地洪水沉积层前后陶器形制的变化,推测当地原始居民欧贝德人在这场洪水之后极少幸存。从考古发掘所见石器、手制陶器、苇制民棚和砖坯建成的简陋神庙看来,这时尚无财产分化、阶级分化的痕迹,当然更不可能有国家存在。
大概就是在《王表》所说大洪水之后,即欧贝德文化中期,苏美尔文化的创造者苏美尔人才由中亚地区经伊朗迁入两河流域南部。闪族部落大概也在同时移居苏美尔以北地区。关于苏美尔人的种族和语系,一直未能确定。至欧贝德文化晚期,各地出现规模较大的神庙建筑,如埃利都神庙vi的面积达26.5x16平米,它可能已经成为经济合作与管理的中心,承担了兴建与维护正在形成的灌溉系统的任务。
神庙又是畜牧业、手工业与商业的中心。当时的手工业已经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出现了轮制陶器、铜器,说明生产水平较前已有所提高,分工有所扩大。有人推测苏美尔这时约有5%的劳力从事与食物生产无关的经济活动,而到原始文字末期,从事此类活动的人口则占20%。根据埃利都时期墓葬出土的象征部落首长的男俑判断,社会大概已经由母权制过渡到父权制。
至乌鲁克文化时期,社会变化更为明显。以乌鲁克为例,该时期在埃安那周围约有100个以上的村庄。这些村庄沿着小河散落,每村约有居民几十人,这大概就是一个父系氏族公社的规模。当时居民已经掌握了犁耕、陶轮制陶、冶铜等技术。农业技术的进步使农业劳动所能提供的剩余产品数量大为增加,不但扩大了分工的基础,也为对外贸易提供了不少物资。早期铜器虽然多为纯铜做成,质地柔软,用途不广,但它为下阶段青铜制造奠定了基础。由于铜的冶炼、制造技术远比其他手工业复杂,苏美尔本地又不产铜矿石,因而冶铜业的发展不但扩大了手工业与农业的分工,也促进了苏美尔与周围地区早已存在的商品交换,加速了社会内部财产分化与阶级分化的过程。该时期居民开始由分散的小村迁往较大的居民中心,几个较大的居民中心又合并为一个城市。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父权制家庭公社开始让位于以地域关系为基础的农村公社。至乌鲁克文化晚期,由于居民迁并的结果,埃安那周围村庄数目明显地减少,这些村庄且沿着新开辟的人工运河散落。但这时尚无真正的人工灌溉系统。
大型灌溉网的形成,显然是在国家形成之后的事情。埃安那(6)时期修起了围墙。伊南娜神庙(5和4b)面积达75x29平米。苏美尔进入了建筑史上的黄金时代,各地普遍出现了城市和宏伟的神庙建筑,同时出现了作为财产标志的圆柱形印章以及象形文字。这既是社会生产与分工长期发展的结果,又是财产分化与阶级分化剧烈的象征。整个苏美尔地区,已经处于文明的前夜了。
 
Loading...
内容未加载完成,请尝试【刷新网页】or【设置-关闭小说模式】or【设置-关闭广告屏蔽】~
建议使用【Firefox火狐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并收藏网址!
收藏网址:JIEQI_UR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