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婆罗门教与佛教
首页
更新于 2025-01-05 17:43
      A+ A-
上一章 目录 到封面 加书签 下一页

    婆罗门教起源和发展印度最早的文明是公元前3000年至前1500年之间的印度河流域文明。据摩亨约·达罗和哈拉巴遗址发掘证明:当时定居在印度河河谷的居民已经使用青铜器皿,大多从事农业和畜牧业,已有象形文字,并且能制作各种造型艺术作品;其流行的宗教信仰是对地母神、动植物(特别是牛)、生殖器和祖灵等崇拜,浸浴和土葬是重要仪式,有些出土的画品上还绘有修行者的跌坐和冥想等形象,这些宗教信仰和实践与后世印度的民间湿婆崇拜和瑜伽修习等有着一定的联系。
    印度河流域文明大概在公元前2000年中叶开始衰落,原因尚未弄清。在公元前2000年下半叶,雅利安人由兴都库什山和帕米尔高原涌入印度河流域。雅利安人在推进中曾和当地的主要土著民族达罗毗荼人进行长期斗争并最终征服了他们。雅利安人在未入印度以前原是游牧部,在他们的氏族公社中父权关系占有统治地位,宗教信仰主要是崇拜神格化了的自然神和祖灵,实行火祭和苏摩祭,孩提成年时要举行入门(证明是正式的部落民)仪式,死后用火葬等。雅利安人在和印度土著民族混合以后,形成了吠陀宗教。吠陀宗教崇拜多神,实行繁琐的祭祀,他们的信仰反映在《梨俱吠陀》之中。雅利安人在印度河流域定居以后,逐渐开始过渡到农业社会。公元前1000年至前1000年中叶又从印度河上游向东推移至朱木那河、恒河流域广大平原之间,史家称这个时期为后吠陀或梵书、奥义书时期。以《梨俱吠陀》为中心内容的吠陀宗教为了适应上述变化,开始了重大的革新,出现了以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和婆罗门至上为三大纲领的婆罗门教。婆罗门教的信仰与实践系统地反映在这个时期所编纂的“吠陀本集”,特别是“梵书”与“奥义书”之中。
    公元前6至前5世纪印度思想界的斗争十分激烈,出现了与婆罗门思潮相对立的沙门思潮。沙门思潮是当时的自由思想家及其派别所掀起的,他们的主张虽然不一,但是否定吠陀的权威和婆罗门的政治和思想统治则是一致的。但他们还没有摆脱婆罗门教的影响,例如佛教与耆那教也主张业根轮回,吠陀的神衹等被佛教所吸收。另外,在下层人民中亦掀起了一个抵制婆罗门教的新宗教运动。他们不崇拜吠陀中的神衹不接受婆罗门的管理,反对用大量动物作为祭祀的牺牲,建立自己的庙宇,崇拜当地的神灵和动植物—夜叉(鬼)、树木、龙神(蛇神)、林伽(生殖器)等。沙门思潮和新宗教运动的出现,标志着婆罗门教的信仰在一些地区和群众中间已开始动摇。
    孔雀王朝时期(公元前322—前185年),婆罗门教因为佛教与耆那教等的广泛传播曾一度呈现衰落的现象,但在孔雀王朝的部将普舍耶密多罗在公元前180年篡位建立巽伽王朝以后,又得到复兴。继巽伽王朝的伽罗维拉王朝亦奉祀婆罗门教。在印度“南北朝”分立时,南方的刹塔瓦汉王朝及案达罗王朝都奉婆罗门教为国教,他们编纂法典,推行种姓制度,举行大规模的祭祀。公元4世纪笈多王朝崛起后,婆罗门教空前繁荣,在笈多诸王统治时,编纂了《摩奴法典》、《耶珗纳瓦尔基耶法典》和《那罗达法典》等,是为婆罗门教和后来的新婆罗门教或印度教的基本法规。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也是在这个时候完成的。
    以承认吠陀为权威的正统派哲学由于制作了大批经论,使婆罗门教的哲学开始系统化。这个时期以宗教为题材的艺术创作也极为繁荣。与此同时神学家们编写了印度教的经典《普罗那》、《往世书》、《古史谭》,吸收了大量的民间信仰,溶合了佛教、耆那教甚至希腊罗马宗教的内容,崇拜“三神一体”的梵天、湿婆和毗湿奴,并根据对主神湿婆或毗湿奴的不同的崇拜创立了各种教派,建立了寺庙等;这样,婆罗门教就完成了向印度教即新婆罗门教的转化。印度教虽然在某些方面与婆罗门教相异,但基本特征和文化传统仍然因袭了婆罗门教。
    婆罗门教的经典与文献
    婆罗门教的根本经典是吠陀(veda,原意为“知识”),我国古代史籍中音译为昆陀、薜陀、围陀;意译为明论,知论等。它原为宗教的知识,后来转化为对婆罗门教、印度教经典的总称。
    吠陀从广义上说是用吠陀梵文写作的一些西北印度文献的汇总,是关于对神的诵歌和祷文的文集,约公元前2000年到前1000年间形成。它包含着“吠陀本集”(吠陀赞歌)、“梵书”(“婆罗门书”、“净行书”)、“森林书”、“奥义书”(“近坐书”、“秘书”)。吠陀狭义上只是指吠陀本集。吠陀本集共有四部:(1)《梨俱吠陀》(《赞诵明论》);(2)《夜柔吠陀

Loading...

内容未加载完成,请尝试【刷新网页】or【设置-关闭小说模式】or【设置-关闭广告屏蔽】~

建议使用【Firefox火狐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并收藏网址!

收藏网址:JIEQI_URL

上一章 目录 到封面 加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