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十一九、平乱
明帝屯粮很多,倒是不惧与皇长孙对峙,然而诸王见大皇子一脉起事,也是蠢蠢欲动。两年间因为灾害频发,灾民各处流窜食不果腹,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流民之中也不乏起义者。
南安郡王领兵北上,一路镇压而过,将这些流民收编入队,这些流民多是因为饥寒交迫方才做出此等事,安乐王与他们吃的,允诺不再追究,若立下战功者重重有赏。
是以大部分民众愿意归顺,有些顽固的头目被当场处决。
南安郡王北上京都的消息自然早就传到了皇长孙和明帝耳中,明帝显然没法发令调兵,听见南安郡王主动北上,还以为这南安郡王是赶着来救自己的,毕竟南安太妃也在京中,这南安郡王可是个大大的孝子啊!
明帝打定了主意,在南边兵至之时打开城门迎战,来个内外夹击。
皇长孙骁勇善战,知晓南面来了军队也不怎么放在心上,南安郡王手下的兵又怎么比得上他的精兵强将,据细作来报,这些军队里多半都是老弱病残,来了也是白白送死。
南边既然有军队过来,城中的明帝没准就会来个里应外合,他正好可以趁此机会攻入城去,皇长孙可不想把这战事耗到冬月去,那时天寒地冻,于他们极为不利,而且现下的粮草怕是也支持不到冬天。
皇长孙但求速战速决,早已排兵布阵,巴不得南安郡王与明帝里应外合。而且这皇城之中还有景国公府留下的内应,现下皇长孙愿意和明帝耗着,也是因为军队自开拔以后一路征伐,正好可以借机修整。若是时机成熟,想要开城门也不是什么难事。
明帝已是焦头烂额,好在皇城之中有的是皇亲国戚,大皇子泰安王和王妃都在京城,觉察皇长孙金蝉脱壳之后明帝就将二人制住了。这皇长孙再怎么骁勇,也不能不顾爹娘,此乃大大的不孝啊!
王太后以暂避军乱为由,想将宫中女眷尽数迁往护国寺,没想到这事却被明帝以兵力有限作借口,回绝了。柳皇后早看透了今上的性子,他本就是故意将这些女眷召入皇宫为质,怎么会轻易放了去。
柳皇后只觉得明帝蠢得很,现下若真拿这些皇亲国戚相要挟,不就正给了皇长孙讨伐的借口?明帝手下还是有几个谋士,也说明帝不应如此,就差直说这样会落个残暴之名了。
可明帝本就是残暴的,他自觉山穷水尽,如今能杀一个是一个了,便让人抬着瘫痪的老王爷上城墙,歇在城墙头上,与大皇子叫阵,不知是这老王爷最后还有些力气,或是抬着老王爷的人手滑了,皇长孙亲眼瞧着自己的父亲从几丈高的城墙头上栽倒下来,摔得头破血流,立时毙命。
得了大哥的死讯之时,明帝也吓了一跳,他虽然对泰安王存了杀心,却也不是在这个时候。先时就有大臣劝过明帝,此时应当尽量避战,等着南边来军支援。可明帝想到他堂堂一国之君被个晚辈围困在城中,好不憋屈,也就让人抬着皇长孙他爹上城楼,膈应膈应城外的皇长孙,哪里料到会把人摔死了去?!
皇长孙亲眼目睹了父亲身亡,心中悲愤极了,虽然泰安王早做好了赴死的准备,想到父亲为了能让他继承大位宁愿豁出命去,皇长孙再也等不下了,当即下令攻城。
明帝也知道泰安王一死,皇长孙那边必有动作,也顾不得那么多,除了下令让城中禁军严防死守外,又让人押着泰安王妃上了城楼。人倒是吃一堑长一智,可这明帝偏生不长,泰安王妃晓得夫君殒命,都不用人推,自己纵身越下了城墙,一命归西。
皇长孙当即引烟火为号,提示城中内应里应外合,自己领兵在墙外猛攻,过了个把时辰,城门有松动之像,皇长孙晓得必是内应得手,是以开了城门,当即就领兵往城内杀去。
进入城中才觉不妙,第二道城门居然未开!皇长孙和这一队人马就这么被困在了瓮城之中,实实在在是瓮中捉鳖了。照着他们的安排,只要城门一开,必是内应得手,刚才他也看得了城内传信的烟火,这才放心大胆带着人马往里冲。
&nb
Loading...
内容未加载完成,请尝试【刷新网页】or【设置-关闭小说模式】or【设置-关闭广告屏蔽】~
建议使用【Firefox火狐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并收藏网址!
收藏网址:JIEQI_UR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