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德四年七月,北周军队兵分数路,对北齐发起了大规模进攻。武帝御驾亲征,自率主力大军六万进攻河阴(今河南孟津县北);杨坚奉命率领舟师三万,自渭水进入黄河,负责策应主力及各路偏师。八月,北周军队一路势如破竹,各路人马一共攻克北齐三十余座城池。其中,武帝和齐王宇文宪分别攻克河阴、武济、洛口等地,迅速进围洛阳,但却在此遭遇齐军顽强抵抗。九月,北齐援军大举南下,偏巧武帝又在这个时候患病,北周军队为了保存有生力量,不得不放弃已经占领的三十余座城池,全线撤军。杨坚担心舟师逆流西返很容易被齐军追及,遂下令焚毁舰船,与陆军主力一起撤回关内。
此次东征虽然未能取得胜利,但从战争一开始便取得的辉煌战果来看,周军的战斗力显然远远高于齐军。有了这样的判断,武帝灭齐的决心便越发坚定了。用他自己的话说,正是这次东征让他“前入齐境,备见其情”,才发现“彼之行师,殆同儿戏”,所以有了“穷其巢穴,混同文轨”的必胜信念。
建德五年(公元576年)十月,经过一年时间的养精蓄锐和周密部署,武帝再度集结重兵,对北齐发动了最后一次致命的打击。这一次,杨坚被任命为右翼第三军的主将。十月底,武帝亲自督战,指挥各军攻克了北齐的军事重镇晋州(今山西临汾市)。齐后主高纬亲率大军从晋阳(今山西太原市)南下,对占领晋州的周军进行了猛烈的反攻。两军在此激战了一个多月,齐军始终未能夺回晋州。
十二月六日,武帝亲率八万大军,与齐军在晋州城外展开决战。战前,武帝策马巡视了各军阵地,对各军主将一一勖勉,极大地鼓舞了官兵士气。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在这个决定帝国命运的重大时刻,齐后主高纬居然还把宠妃冯小怜带在身边,片刻不离。两军开战后,齐军东翼稍稍退却,跟高纬一起在山岗上并辔观战的冯小怜便花容失色,惊呼“我军败了”,高纬遂不顾左右劝阻,带着冯小怜仓惶北逃。
皇帝一跑,齐军顷刻溃散。武帝挥师追击,于十二月中旬攻克晋阳。高纬再度北窜,本欲流亡突厥,被部下谏阻,才向东逃回邺城(北齐都城,今河北临漳县西南)。此时,北齐人心已去,凡北周军队所到之处,各地官员守将皆开门迎降。高纬惶恐无措,遂听信术士“当有革易”的谶言,于次年正月传位给年仅八岁的儿子高恒,自称太上皇,企图以皇位的更易禳解灭国之灾。
建德六年(公元577年)正月十八日,武帝率周师进抵邺城。次日,高纬仅带百余骑弃城而逃,携幼帝亡奔济州(今山东荏平县西南);邺城旋即陷落。两天后,高纬逃到济州,再次把儿子的皇位禅让给任城王高湝,然后继续逃亡,打算从青州(今山东青州市)南下,投奔陈朝。正月二十五日,当高纬带着冯小怜和幼子逃至青州附近的南邓村(今山东临朐县西南)时,被一路尾追的北周前锋尉迟勤追及,全部被捕,随后押送邺城。
稍后,杨坚奉武帝之命,与宇文宪联兵北上,进攻任城王高湝驻守的冀州(今河北冀州市)。高湝出兵迎战,被周军打得大败,旋即被俘。高湝是东魏实际统治者高欢唯一一个在世的儿子,辈尊望重,且名义上受幼帝禅让,称得上是凝聚北齐人心的最后一面旗帜。如今这面旗帜黯然倒下,意味着北齐已经彻底丧失了与北周抗衡的资本,只能乖乖接受被北周吞并的命运。
至此,立国二十八年的北齐宣告覆灭。
灭齐之后,武帝论功行赏,擢升杨坚为柱国、定州(今河北定州市)总管,让他出镇河北。北齐刚刚平定,河北显然是亟需镇抚的要地,杨坚能够获得这个任命,足见通过此次灭齐之战,他的能力已经得到了武帝的认可。
然而,当杨坚风尘仆仆地进入定州城,还没来得及熟悉当地的风土人情,一纸调令便从长安飞到了他的手中——武帝决定将他调往南兖州(今安徽亳州市),并命他即刻赴任。
杨坚强烈地意识到,武帝对他的猜忌之心犹存!
原因很简单,就当时北周的战略格局而言,南兖州的战略价值明显要比定州小得多。虽然从地缘角度看,南兖州与陈朝接壤,一般来讲也属于军事重地,但是,眼下北周的当务之急却不是对付陈朝,而是肃清北齐的残余势力,镇抚刚刚归降的北齐官民,让长安的统治权能够渗透到中原与河北的每一个角落。只有做完这一切,彻底安定北方的局势,继而积蓄力量,才谈得上南征陈朝,完成统
Loading...
内容未加载完成,请尝试【刷新网页】or【设置-关闭小说模式】or【设置-关闭广告屏蔽】~
建议使用【Firefox火狐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并收藏网址!
收藏网址:JIEQI_UR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