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颎抵达前线后,很快就稳定了军心,旋即命人在沁水上搭建浮桥,准备渡河攻击。尉迟惇闻报,马上派人从上游放下火筏,打算烧毁浮桥。高颎随即命人在水中堆筑“土狗”,抵御火筏。所谓土狗,就是在水中积土成堆,前尖后宽,前高后低,形状就像一只蹲在水里的狗。尉迟惇眼见抵挡不住朝廷军渡河,便下令全军稍稍后撤,准备等对手半渡之时发起进攻。可他的意图却被韦孝宽识破了。尉迟惇军刚一后移,韦孝宽立刻擂动战鼓,下令全军渡河。渡河之后,高颎就命人烧毁了浮桥,决定背水一战,不让士兵有后退的机会。
两军随即在沁水东岸展开会战。朝廷军后路已断,全体官兵不得不奋勇争先,全力进攻。尉迟惇军抵挡不住,迅速溃败。尉迟惇单骑逃亡。韦孝宽率大军乘胜追击,兵锋直逼尉迟迥的老巢邺城。
八月十七日,尉迟迥、尉迟惇父子集结十三万重兵,在邺城城南列阵,准备与朝廷军决战。尉迟迥亲率一万精兵,头裹绿巾,身穿锦袄,号“黄龙兵”。其侄尉迟勤率五万步骑自青州来援,尉迟勤自己担任前锋,亲率三千骑兵先行赶到。
这一战,尉迟迥几乎押上了自己的全部老本。其麾下将士多为关中人,长年追随他征战沙场,皆愿为他效死,且尉迟迥以老迈之躯披挂上阵,也极大地鼓舞了士气。开战不久,朝廷军便明显不支,开始向后溃退。千钧一发的时刻,朝廷军大将宇文忻忽然发现,战场附近居然围了好几万前来观战的邺城居民,男女老少都有。这一发现令他欣喜若狂。宇文忻当即向韦孝宽请命:“事急矣!吾当以诡道破之。”好奇心真是害死人。此刻,这些喜欢看打仗的男女老少万万没想到,他们马上就将成为朝廷军的靶子,而自以为胜券在握的尉迟迥更是不会料到,他匡扶社稷的大业竟然会毁在这数万看热闹的围观群众手里。
趁着朝廷军尚未全线溃败,宇文忻抓住战机,命令部众一齐向围观人群放箭。观众大惊,一下子四散奔逃,互相踩踏,哭喊哀嚎之声响彻云霄。宇文忻回头向部众高呼:“贼人败了!”正在退却的将士闻声,士气复振,遂纷纷掉头发起反攻。
而这边的尉迟迥军却被抱头鼠窜的人群冲乱了阵脚。形势刹时逆转。尉迟迥再也无力重组阵形,只好随着溃退的部众退入邺城。韦孝宽趁势指挥大军将邺城团团包围。由于尉迟迥从一开始就打定主意要与朝廷军在野外决战,根本没有组织像样的城池防御,所以朝廷军轻而易举地攻上了城头。
城池既陷,尉迟迥就插翅难飞了。他踉踉跄跄地逃进内城的碉楼,在万般无奈中挥刀自刎。尉迟惇、尉迟勤等人带着残部准备退保青州,半路上被朝廷军追及,悉数被擒。随后,韦孝宽分兵横扫关东,所到之处纷纷平定。
杨坚得到捷报,连日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他当即下令,将相州治所迁到安阳(今河南安阳市),然后将邺城的城墙和公私屋宅全部拆毁,整座城池夷为平地,同时划出相州下辖的一部分郡县,另行成立毛州(今河北馆陶县)、魏州(今河北大名县)。
至此,一度甚嚣尘上、声势浩大的尉迟迥之乱,仅历六十八天便宣告平定。令人遗憾的是,短短三个月后,率部平定尉迟迥的元帅韦孝宽便因病逝世,未能等到杨坚龙登九五的那一天。
八月下旬,负责征讨司马消难的王谊率部进抵郧州。司马消难不敢抵御,亡奔陈朝。等到陈朝负责接应的樊毅赶到,司马消难早已逃得不见踪影。北周亳州总管元景山出兵进攻樊毅,将其击退。随后,元景山又会同南司州(今湖北黄陂县)总管宇文弼,一路追击樊毅,在漳口(今湖北汉川县北)一带与其会战,三战三捷。樊毅不得不退保甑山镇。元景山则乘胜进击,将司马消难献给陈朝的土地城邑一一收复。
陈宣帝白白欢喜了一场,最后得到的,只是一个轻于去就的反复小人而已。
就在关东与东南捷报频传的同时,帝国西南的战事也进展得极为顺利。负责征讨王谦的梁睿一共集结了二十万大军,攻入蜀地后,一路势如破竹。王谦分兵据守险要,企图借助蜀地险峻复杂的地形顽抗到底。为了阻滞朝廷军的攻势,王谦特地派遣骁将达奚惎等人率兵十万,攻击梁睿的并经之地利州(今四川广元市)。
当时,利州守军只有区区两千人,与敌人的兵力之比是1﹕50,可守将豆卢勣却创造了以寡敌众的奇迹,在令人难以想象的困
Loading...
内容未加载完成,请尝试【刷新网页】or【设置-关闭小说模式】or【设置-关闭广告屏蔽】~
建议使用【Firefox火狐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并收藏网址!
收藏网址:JIEQI_UR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