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一个对高颎和苏威因妒生恨的人,就是当初以武力护持杨坚摄政的卢贲。在拥戴杨坚的人中,卢贲跟高颎一样,都算得上是元老级人物。在卢贲自己看来,就算他的功劳总体来说不及高颎,但也不至于相差太多。可是,隋朝开国后,高颎贵为尚书左仆射兼纳言,位在百官之首,卢贲却只当了个小小的太子左庶子(东宫侍从总管),只有区区四品。如此悬殊的待遇,自然令卢贲深感不平。此外,就连那个长年躲在深山老林里的苏威,也一出山就获重用,甚至身兼五职,比高颎还牛……如此种种,无不让卢贲妒火中烧。
与卢贲有着同样感受的,还有刘昉。
众所周知,刘昉是把杨坚扶上摄政之位的头号功臣,一开始也颇受杨坚器重,可自从他危急时刻掉链子、死活不肯上前线之后,在杨坚心目中的地位就一落千丈了,从此被日益疏远。隋朝开国后,刘昉仅仅捞了个“柱国”的虚衔,其他职务一概没有,这当然令他十分郁闷。当时,与刘昉一样对政治待遇深感不满的大臣还有上柱国元谐、上柱国李询、华州刺史张宾等人。
出于相同的怨恨和不甘,卢贲很快便与刘昉等人结成了利益联盟,决定联手扳倒高颎和苏威,然后五人同揽辅政大权。为了增加政治筹码,卢贲又瞄上了太子杨勇。当时,杨勇虽贵为太子,但杨坚夫妇最宠爱的还是次子杨广。也就是说,杨勇的太子之位并不稳固。因此,卢贲自作聪明地认为,只要向太子宣誓效忠,把他拉入自己的阵营,夺权计划就十拿九稳了。随后,卢贲便私下对太子说:“我一直想与殿下建立私人情谊,却惟恐皇上降罪;如今斗胆向殿下致意,愿殿下体察微臣区区赤诚之心。”卢贲此举貌似聪明,其实愚蠢至极。暂且不说杨勇敢不敢私自和他缔结小集团,就算敢,这个小集团也很难在精明过人的杨坚眼皮底下搞什么小动作。况且,大臣私自与太子交结,说轻了叫行为不检,说重了就是谋反篡逆。所以,卢贲这么做,只能是玩火自焚。
很快,杨坚就通过眼线获悉了卢贲的密谋,遂下令彻底追查。刘昉等人大惊失色,慌忙把罪责全部推给卢贲和张宾。有关部门查清案情后,满朝文武纷纷上奏,要求处死卢、张二人。杨坚念在二人拥戴有功,不忍诛杀,仅将二人革职为民。
无独有偶,就在卢贲等人案发后不久,另一个开国元老也遭到了贬黜。
这个人就是郑译。
毋庸讳言,在杨坚上位摄政的过程中,郑译和刘昉一样,都是功不可没的佐命元勋,杨坚也一直待其不薄。当初杨坚晋位丞相,便拜郑译为柱国、丞相府长史;杨坚为大冢宰时,郑译又兼领天官都府司会,总六府事,且“出入卧内,言无不从,赏赐玉帛不可胜计”,可谓权倾一时。然而,郑译生性浮躁浅薄、贪财好利,自从手握大权后,便大肆贪污受贿、卖官鬻爵,日渐荒废了政务。
杨坚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却不动声色,表面上对郑译一切如旧,暗中却交待郑译手下那些官员,以后所有政务都不必经过郑译,可以直接向他禀报。从此,郑译被架空,看上去职务和地位都跟从前一样,实则毫无权力,“犹坐厅事,无所关预”。尤其是三方之乱时,郑译跟刘昉一样,在危急时刻掉链子,更是让杨坚对他们大失所望。
后来,郑译虽然进位为上柱国,但也仅仅保住了这个荣誉衔,其它实权职务均被解除。郑译意识到自己已被彻底冷落,常怀忧惧,不得不主动提出辞职。杨坚考虑到时局未稳,遂好言慰留,并对其恩礼如故。直到隋朝开国后,杨坚才让郑译以上柱国的职位退休,给了他丰厚的赏赐,并封他的两个儿子一个为城皋郡公、一个为永安男,另追赠其亡父、亡兄为刺史。
按说杨坚给了郑译这么高的离休待遇,也算是对他仁至义尽了。可是,任何一个在高位上待过的人,一旦下台,其内心感受都是比死还惨,而像郑译这种嗜权如命的人,当然更不例外。他离职归家后,整天抑郁寡欢,随即暗中找了一帮道士,天天做法祈福,并施行巫蛊之术(就是民间所称的“扎小人”)。
然而,让郑译万万没料到的是,他身边的一个婢女竟然是杨坚很早就安插的卧底,所以他的所作所为,都被这个婢女一五一十地密报给了杨坚。东窗事发后,杨坚召郑译入宫,脸色阴沉地说了一句:“我不负公,此何意也?”(《隋书·郑译传》)郑译冷汗直下,无言以对。
稍后,有关
Loading...
内容未加载完成,请尝试【刷新网页】or【设置-关闭小说模式】or【设置-关闭广告屏蔽】~
建议使用【Firefox火狐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并收藏网址!
收藏网址:JIEQI_UR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