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坚即位之初,由于权力未稳,且北方的突厥虎视眈眈,所以对陈朝一直表现得很谦卑。当时,陈朝经常派间谍深入隋境刺探情报,每每抓获,杨坚都会下令释放,而且还奉送车马和礼物,恭恭敬敬地把他们送回去。杨坚如此隐忍,却被当时的陈宣帝视为软弱可欺,故屡屡纵兵,侵掠隋朝边境。开皇二年春,陈宣帝驾崩,忍无可忍的杨坚终于逮着机会,命大将元景山对陈朝发动了一次试探性进攻。出乎杨坚意料的是,隋军仅出兵四千,就击败了一向号称强大的陈朝水师,并一口气拿下了三座城池。虽然这三城都不是隋军打下来的,而是陈朝守将弃城而逃拱手相送的,但恰恰是这一点,更加暴露了陈军外强中干的真实战斗力。
杨坚本欲乘此机会对陈朝动手,但恰在此时,沙钵略率四十万铁骑大举入寇,杨坚不得不全力对付北方之敌。而刚刚即位的陈叔宝一听边境丢了三城,也忙不迭地遣使向隋朝求和。杨坚赶紧就坡下驴,以“礼不伐丧”(陈朝正处于国丧期间)为名,命前线军队班师。
此后数年,杨坚一直忙于对付突厥,始终腾不出手来跟陈朝过招。
不过,尽管杨坚迫于北方的压力而不敢两线作战,但这并不等于他会完全把陈朝置之脑后。事实上,就在杨坚采纳长孙晟的对突战略,在北方搞了一系列大动作的同时,他也采纳了左仆射高颎的对陈战略,对陈朝搞了一系列小动作,从而为日后平灭陈朝奠定了坚实基础。
高颎的对陈战略,由两个行动组成:一是“狼来了”行动,一是“火烧屋”行动。
关于“狼来了”行动,高颎打给杨坚的报告是这么说的:由于长江以北气候寒冷,庄稼收割时间较晚,而长江以南气候温暖,水稻成熟时间较早,我们可以利用这个时间差,在南方收割水稻的时候,小规模地征召府兵(按隋朝从北周承袭而来的府兵制,士兵们农忙时是农夫,农闲时操练,一有战事就要马上回军队报到),扬言要对陈朝发动进攻,陈朝必定集结军队严加防范,如此便会耽误收割。等他们把士兵集结好了,田里的水稻也差不多烂光了,咱们就把军队解散。如此一而再、再而三,他们就会认为我们是虚张声势,以后就不会再轻易相信。最后,一旦我们真的发动南征,他们肯定会狐疑不决。趁此机会,我们的大军便可迅速越过长江。
关于第二个行动“火烧屋”,高颎是这么说的:长江以南,地下水离地面很近,不能挖掘地窖,敌人的所有军用储备物资,都只能存放在地面上,而库房一般都由竹子和茅草搭成。如果我们派出间谍,利用风势放火,等他们修复之后,咱就派人再烧,用不了几年,不管是民间的粮食还是官方的物资,都会被我们烧个精光。
高颎这两招显然都很阴损,跟长孙晟一门心思离间人家兄弟叔侄的做法有得一拼。不过,有道是兵不厌诈,在战场上,越损的招数,往往是成本最低而效用最大的。杨坚欣然采纳了高颎之策,果然不出数年,陈朝就被隋朝的一系列小动作搞得身心俱疲、财竭民困。
到了开皇七年(公元587年),当北方的突厥因忙于内讧而日渐衰落,再也构不成对隋朝的威胁时,杨坚终于把目光转向了陈朝。
一看天子有了南征之意,朝野上下立即闻风而动。杨素、贺若弼、高劢、崔仲方等人纷纷呈上平陈方略。正当隋朝举国上下摩拳擦掌之际,多年来一直困守江陵一隅的后梁小政权又不识时务地归降了陈朝,更是令杨坚怒不可遏。他愤愤地对高颎说:“我为民父母,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乎?!”意思是,我身为天下百姓的父母,岂可因为隔着一条衣带宽的长江,就不去拯救那里的人民呢?
随后,杨坚立刻命信州刺史杨素在其辖境永安(今重庆奉节县)督造战船。隋朝当时的造船工艺绝对是世界一流,所以杨素所造的战舰堪称巨无霸,其中最大型的“五牙”足足有五层高,高百余尺,前后左右共设置六根“拍竿”(攻击型武器,可伸出捣毁敌舰),每根拍竿有五十尺长;一艘“五牙”可装载士兵八百人。比“五牙”小的叫“黄龙”,每艘也可装载士兵一百人。
隋朝在长江北岸大举造船,其战略意图昭然若揭。有大臣提醒杨坚,说这种战略行动应该越隐秘越好,不可大张旗鼓。杨坚不以为然地说:“我欲替天行道,有何隐秘可言?”遂命人把造船的木屑全部投入江中,故意让其漂往下游的陈朝。
仅凭这句
Loading...
内容未加载完成,请尝试【刷新网页】or【设置-关闭小说模式】or【设置-关闭广告屏蔽】~
建议使用【Firefox火狐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并收藏网址!
收藏网址:JIEQI_UR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