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三八天下无贼
首页
更新于 2024-12-16 20:16
      A+ A-
上一章 目录 到封面 加书签 下一页

    大业十一年十月三日,杨广回到了东都。一回来,杨广就做了三件事情,一一“兑现”他在雁门所做的承诺。
    第一件事,是赏赐将士。
    可是,杨广的赏赐不但没有引来将士们的感激和欢呼,反而招致一片怒骂。
    因为,天子的出手异常吝啬,完全背弃了当初的诺言。豁出性命守卫雁门的将士有一万七千人,最后获得功勋的只有一千五百人;此外,官阶的封赏也比原来说好的低了很多,物质上的赏赐则连影子都没有。樊子盖极力劝谏,认为天子不能不讲诚信。杨广盯着他看了许久,说:“你是想收买人心吗?”樊子盖吓得面无人色,一句话也不敢再说。
    第二件事,就是关于再征高丽的。
    杨广同样出尔反尔,公开在朝会上兴致勃勃地提出了四征高丽的计划,令朝野上下瞠目结舌。
    第三件事,是秋后算帐。
    杨广要跟大臣们算帐——身为大隋臣子,竟敢在危急关头强迫皇帝与他们进行交易,这笔帐岂能不算?!
    为了杀一儆百,杨广只单独拎出了一个人:国舅爷萧瑀。
    杨广对文武百官说:“突厥狂妄悖逆,能有什么作为?当初突厥围困雁门,只因未能及时解围,萧瑀就吓得不成样子,有失人臣体统,朕绝不宽恕!”当天,萧瑀就被贬为河池(今陕西凤县)太守,逐出了朝廷。
    就是这个萧瑀,日后成了大唐开国的民部尚书、高祖李渊的心腹重臣,封宋国公,至太宗时代更是位居宰辅,官任尚书左仆射。李世民给他的评价是:“此人不可以厚利诱之,不可以刑戮惧之,真社稷臣也!”并曾赐一句古诗给他,称:“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萧瑀与长孙无忌等人的画像被并列悬挂在凌烟阁,成为历史上著名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正月初一,杨广在东都举行新年朝贺,天下有二十余郡的元旦贺使缺席。
    原因无非是两个:要么郡城已落入变民之手,要么是特使在中途被变民所杀。
    这是隋王朝开国以来从未有过的事情。杨广终于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开始派遣十二路招讨使分赴各地,负责征调军队镇压叛乱。
    到了五月,杨广在朝会上向大臣们询问叛乱的情形。宇文述说:“渐渐少了。”杨广问:“比以前少多少?”宇文述说:“只剩下不到十分之一。”杨广看了看他,又把目光转向其他人。
    纳言苏威垂下目光,悄悄把身子挪到了柱后。
    杨广瞥了一眼,闷声喊道:“苏威,你来回答。”苏威硬着头皮走了上来,说:“此事非臣主管,臣确实不知,只知道……忧患在逐渐迫近。”杨广皱了皱眉头:“这是什么意思?”苏威看了一眼宇文述,又看了看皇帝和其他人。他知道,自己再不说实话,就没人跟皇帝说实话了。
    但是,说实话需要付出代价,老臣苏威今天就决意承担这个代价。
    他说:“从前,叛贼据有长白山(距洛阳570公里),而今却近在汜水(距洛阳65公里),皇上,您觉得这意味着什么?”苏威瞄了一眼皇帝,又说:“况且,往日的租赋丁役,而今都无处征收,这难道不意味着百姓都变成盗匪了吗?据臣所知,最近各地奏报的叛乱情形多不属实,致使朝廷失去正确判断,所以不能及时剪除。再者,皇上当初在雁门曾经许诺不征辽东,而今却再度征发兵粮,如此,叛乱又怎能止息?”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
    苏威的最后这句话严重惹恼了杨广,以至于他前面说的那些全部被杨广当成了耳旁风。
    进谏是一门精妙的艺术,并不仅仅是“忠心”二字所能概括,可惜老臣苏威不善此道。
    杨广一言不发,立刻站起身拂袖而去。
    五月初五端阳

Loading...

内容未加载完成,请尝试【刷新网页】or【设置-关闭小说模式】or【设置-关闭广告屏蔽】~

建议使用【Firefox火狐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并收藏网址!

收藏网址:JIEQI_URL

上一章 目录 到封面 加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