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几个人写的这些字,都和赫蹏上的字很像。是因为我们,都多少掌握了一些正规的楷书写法,也都有一些临贴经验。冯衡老师是书法大家,看了几眼赫蹏上的字,就能轻松写出难辨真伪的字来,不愧为当代的书法大师。至于何满,他也能和冯老师一样,写出几乎与赫蹏上一模一样的字来,确实出乎我的意料。”华敏伟说。
华敏伟:“我们知道的《黄庭经》、《善见律》、《灵飞经》,以及《真书九十二法》这些书,都是用毛笔写的。毛笔的粗细不同,柔软度也各不相同,就算是大家都练习同一本字帖,写出来的笔划,也很难一模一样。冯老师的字是用铅笔写的,何满的字是钢笔写的,他们写出来的字,都是简单明快,没有一丝贪恋笔法,他们的字,几乎完全和赫蹏上的字一模一样。由此,可以判断,赫蹏上面的书写方法,与何满手中《真书九十二法》的书写方法,是相同的方法。而且,也是用硬笔写的。”
“是用了什么样的硬笔呢?”,冯衡问道。
“是在民间流传了数千年的一种硬笔,这种笔一直不登大雅之堂。即便是现代,北方乡村地区的一些人,在身边没有笔的时候,还会经常使用这种硬笔。”,华敏伟说道。
“民间还有这样的笔?”,舒婷问道:“是哪一种笔呢?”
“高粱笔,用酿酒的高粱杆,做成的笔。”,华敏伟说。
“高粱笔,还有这样的笔?”,舒婷问道。
“高粱,古称荻粱、蜀黍,是自古就有的一种粮食。近些年,种植的较少。盐亭县这里,基本没有农民种植高粱了。但在西北地区,目前,还有大面积的高粱。”华敏伟说。
“农村地区的人,遇到需要书写的时候,身边没有笔,就会随手折断一节干燥的高梁杆,剥去高粱杆的皮,剥出高粱杆里面的白瓤,把白瓤的一端,放在地上,磨得尖一点,蘸上墨,就可以当做笔,用来写字了。”,华敏伟说。
“这还真是方便!”,舒婷说。
“听到没?是用高粱笔写的。盐亭县这里,现在都不种高粱了。”,憋了好久没有说话的何满子,终于找到机会,怼了舒婷一句。
“我也没有说,就是你写的。我是说,象是你写的。”,舒婷说。
“好了,你们不要再闹了!”,冯衡制止着舒婷与何满子说。
“幸亏有他们这样一闹,才帮我想到了高粱笔。”华敏伟说。
“华老师,冯老师,你们过来看看,这几个字是什么意思?”,那个戴眼镜的工作人员,招呼华敏伟和冯衡过去,一起研究几片刚出土的竹简。
“婴儿之毋母者各半石;虽有母而与其母冗居公者,亦禀之,禾月半石。”,华敏伟把几片竹简重新摆好顺序后,念道。
萧雨婷手持着摄像机,对着这几片竹简拍摄。
“是《秦律》里面的一条‘传食令’,是关于母婴方面的内容。”,冯衡说道。
“没错!是‘传食令’的内容。”,华敏伟说。
“传食令?这上面写的是什么意思呢?”,舒婷看着监视器问。
“竹简上的秦律规定,没有母亲的婴儿,每个月,发给半石粮食。另外,有母亲的婴儿,如果母亲为官府服役,每个月也发给半石的粮食。”,华敏伟解释着说。
“真是难得啊!在那个年代,就有了这样的孤儿保障制度。这条法令,竟然是,传说中残暴不仁的秦始皇颁布的,”冯衡说道。
“连秦始皇都知道保护下一代,不让孩子挨饿。我们的工作餐,什么时候来啊?我的肚子早就饿了。”舒婷说道。
“盒饭早就送来了,大家在热情地工作,都把吃饭这个事情,给忘记了。”一名工作人员说道。
&n
Loading...
内容未加载完成,请尝试【刷新网页】or【设置-关闭小说模式】or【设置-关闭广告屏蔽】~
建议使用【Firefox火狐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并收藏网址!
收藏网址:JIEQI_UR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