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后记战争碾过的痕迹
首页
更新于 2024-10-21 23:49
      A+ A-
上一章 目录 到封面 加书签 下一页

    终于在键盘上揿下了最后一个符号。  到此为止,这部卷帙浩繁的书稿总算完成了。关于后记,需要附缀说点什么呢?那就从最初构思讲起吧。六年前,当我的上一部长篇小说《潜战》付梓面世时,我就萌发了下一个创作意念,即重构一部关于民国年代的更大作品。为什么我对这种题材情有独钟?除因熟稔那段激情岁月的历史之外,我还被一种使命感持续地驱使着,就是尽可能把那扇战争与革命的天窗掀得再大一些,从而揭示那时中国大地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虽然它看似与我们已渐行渐远,然而却是共和国的“根”,否则,新中国从哪里来?支撑今日中国梦的精神与渊源又何在?
    创作一部长篇小说,首先必须架构故事主脉,就是以何种背景、由何种人物来演绎何种事,亦即故事的主题是什么。不言而喻,战乱年代的中国大地处于混沌不清、大开大合、激烈角逐的时空环境,而经过几十年的积淀后,相关的这类作品早已铺天盖地了。因此我便想,可否切换一个视角,从“苍茫岁月”大背景入手,通过塑造“民间形形色色的人”来贯穿整部作品呢?换言之,有无可能写一部民国版的《水浒》?
    说实话,当这个朦胧意念乍然浮现时,我甚至都被震撼了。因为那部古典名著的历史和文学地位是无人能及的,而敝人如何能驾驭与胜任呢?后来,经过一番思考,我觉得,倒也不必仿效前人,否则便可能作茧自缚、自我设限了。在我看来,写一部芸芸众生的草莽故事,不但可以借此反映当时的社会脉动,也是解析战乱年代的一条途径与端口,就是通过另一个视角,以不同历往描写非敌即我斗争的传统手法,让那个时代的脉络返璞归真、重演再现,将具有特殊的意义。当这个想法逐渐清晰,乃至最终臻于成型时,我便欲罢不能了。
    应该说,依循这个构想,突然之间塑造众多的人物群像,讲述枝繁叶茂般的“果树型”故事,还要完成在特定时空背景下所有人物与故事的整体架构,我是力不从心的。刻画人物个性和情感冲突,本来就不是我的强项,我喜欢平铺直叙、有事说事的创作风格。但这毕竟是写小说呀,必须文学化、故事化,需要刻画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讲述活灵活现的情节故事,方能以飨读者。此外,还要对浩繁的史料信息进行采撷、取舍和嫁接,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好在终于写完了,至于最后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部作品如何,唯请大众见仁见智,不吝评说了。
    这是一个铁血、雄浑、神秘和悲怆的年代故事。“乱世英雄起四方,有枪便是草头王。”那时候,一支草莽军横空出世,是很稀疏平常的事。而小说中太极军的几次易帜,亦是屡见不鲜。史料记载,在国民党政府收编的军阀和土匪武装中,便有二百多名将领来自土匪出身。此外,在汪伪集团拼凑的部队中,大多也都是国民党叛将带过来的。至于人民武装力量的成长与壮大,则验证了“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的真理。而解放战争时期一千四百多位国民党将领起义、投诚,更是人民战争胜利之必然。因此,小说中这支以道教面目出现的民间会道门武装,虽生长于江湖草莽之间,却在战争中潮起潮落,在沙场上纵横捭阖,终极都必然走向殊途同归,或淹没于战争的汪洋大海,或会聚到人民解放的洪流中。最后,主人公思想与信仰的变化,以及在紧要关头选择“起义”,都深刻昭示了人民战争的发展逻辑。虽然起义未能完美实现,却也跌宕起伏,合乎真实,并且精彩可读。
    在今天这个理性宽松的创作和阅读环境下,随着一些史事的不断解密与廓清,如何让那些鲜为人知的年代故事,以其客观、中性的角度呈现给广大读者,让大家在茶余饭后之时,尽飨史娱和资讯带来的甘饴之乐,是史记作家义不容辞的责任。历史的纠结和盲区或可再作探索,但其真相不能恒久漠视。当我的案头积累了大量的真材实料后,如何避免流水账一般的枯燥乏味,而又不牵强附会地留下无关的硬伤,确实存在筛选和嫁接的难度。因此,设计人物便是极为重要的了。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一般都有一个或若干个原型,都有一个或者数个影子,所以不能对号入座。譬如罗世英的原型,就包括苏北盐枭徐宝山、马玉仁,巢南大刀会首领项举鼎,南京警卫师师长王晏清等;苏丽文的原型是陈修良;魏纯是魏然和武飞;张仲甫是南京实业家魏家骅;哈福奎是江北阿訇哈福贵;邱梨蔓是百乐门红舞女陈曼丽、美女间谍李丽;黄逸民是黄逸峰与管文蔚;惠梦珠是徐来和关露;罗少臻是徐绍祯;江瀚平是沙文瀚;汤岳是李长江和刘夷;唐牧之是唐惠民;余鸿坤是李本一;秦北风是周镐和段伯宇;刘梓是高世读、王葆真;康克令是张问德和谢振欧;张纵麟是张灵甫;林庚汉是刘晓

Loading...

内容未加载完成,请尝试【刷新网页】or【设置-关闭小说模式】or【设置-关闭广告屏蔽】~

建议使用【Firefox火狐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并收藏网址!

收藏网址:JIEQI_URL

上一章 目录 到封面 加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