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伊斯生平我选择以都柏林为故事的场景,因为这个城市显然是麻痹的中心。我试着用四种角度:儿童、青少年、成人、公众生活,将这种麻痹呈现给冷漠的社会大众。
——詹姆斯·乔伊斯
詹姆斯·乔伊斯(jamesjoyce,1882—1941),爱尔兰小说家,与法国的普鲁斯特并列为20世纪对小说革命影响力最深远的作家。
1882年2月2日,乔伊斯出生于都柏林一个逐渐没落的中产阶级家庭。当时爱尔兰是英国的贫穷属地,如果将他为文学献身的这个特征除外,那么他一生最大的特征就是贫穷。
他的父亲是都柏林的税吏,热爱声乐,喜欢开玩笑,拥有一副美好的男高音嗓子,是个快活的人。母亲则是个虔诚的天主教教徒,弹得一手好钢琴。父母亲的气质,正是都柏林这个城市气氛的缩影,给乔伊斯的文学投下鲜明的影子,乔伊斯也从他们身上继承了独特的语言感觉和音乐细胞。
乔伊斯所读的学校当时是名校——耶稣会系统的克朗戈伍斯森林公学,但父亲失业伴随而来的家运衰退,使得他不得不退学回家。
不过随后他就又以公费生的身份,转入另一所名校——贝维代学院就读,在那里他习得拉丁语、法语和意大利语,但下定决心不从事神职。
1898年,乔伊斯进入皇家大学都柏林学院就读,深为福楼拜、易卜生、豪普托曼所倾倒。
1900年,乔伊斯为易卜生的《当我们死而复醒时》写了一篇名为《易卜生的新戏剧》的论文,发表于《半月评论》杂志上,易卜生因此还特地向他致函表示感谢。
由这件事以及翌年他自费出版《喧嚣的时代》,批评爱尔兰文学剧场的褊狭性这个事实,可以清楚地得知乔伊斯对欧洲怀有向往和憧憬。
1902年乔伊斯大学毕业后,考虑到家里的经济情况,打算进入医学院就读,但旋即又退学前往巴黎,在身无分文的状态下研习文学。这个时期,他看到了给予他的“内在独白”手法强烈影响的埃杜阿·杜雅尔丹的《月桂树被砍倒了》。
1903年,乔伊斯接到母亲病危的通知返国,母亲临死之际,恳求儿子为她祈祷,但被他拒绝了。这个伤痛始终折磨着乔伊斯的心。
同年他也担任小学的临时教师,6月16日(这是个值得牢记的日子)认识了后来成为他妻子的穷家女诺拉·巴那克尔,不久两人共赴欧洲。
乔伊斯起先在的里雅斯特的一所学校任教,接着成为罗马的银行职员,随后回到的里雅斯特当教师,然后又在该地和苏黎世两个地方当家庭教师,继续过着赤贫的日子。
另外他也四处奔走,想在都柏林设立电影院,之后虽然成立了,但不久即宣告倒闭。接受皇家文学基金的补助也是在这个时期。
不过当时他已经在叶芝的介绍下认识了庞德,经由庞德的帮忙,乔伊斯得以在《唯我主义者》杂志连载执笔多年的长篇《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该书在1916年出版。同时被出版社要求删改内容而长期僵持不下的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也在1914年出版。在这之前,乔伊斯曾经返国两次,但因《都柏林人》与爱尔兰出版社之间产生的不愉快,使得他以后就再也没有踏上祖国的土地。
1918年起,他开始在纽约的《小评论》杂志连载长篇《尤利西斯》。1920年,乔伊斯移居巴黎,这部巨著最终在1922年出版。
这部里程碑式的作品确立了乔伊斯的声名和地位,使他成为欧洲新文学的巨星。
1923年,乔伊斯立刻着手执笔的大作《芬尼根的守灵夜》,以“进展中的作品”为题,分别在各种杂志上连载,并且以小册子的形式出版。
1939年,《芬尼根的守灵夜》出版,1940年乔伊斯移居苏黎世。1941年,乔伊斯因十二指肠溃疡穿孔辞世,葬于苏黎世的弗林贴隆墓地,享年59岁。
 
Loading...
内容未加载完成,请尝试【刷新网页】or【设置-关闭小说模式】or【设置-关闭广告屏蔽】~
建议使用【Firefox火狐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并收藏网址!
收藏网址:JIEQI_UR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