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这是一部带有乔伊斯自传性质的小说。通过敏感、纤细的青年斯蒂芬的精神成长过程,完整地描绘出生在宗教气息浓厚的家庭,也曾经想要当神学生,然而却领悟到艺术之美,终于将整个人生交付给艺术的乔伊斯。开头的部分为幼年时代的回忆,完全依照溢流在心中的诗的形式写出来,这样巧妙的写法,能强烈地引发出人们的乡愁。
乔伊斯从这部作品起,开始采用著名的“内在独白”手法,以移动的影像来描绘出心理的变动。
爱尔兰是宗教传统思想根深蒂固的国家,为天主教的解放和爱尔兰自治而奋斗的巴涅尔,晚年因与有夫之妇奥谢夫人发生婚外情而失势。
在都柏林的任何一条街上都可以看到这个情景,斯蒂芬家里也争论不休,他听到父亲喃喃自语地说:“爱尔兰是被遭受牧师劫持的神放弃的国家。”
就这样,他在温暖的家庭、严格的小学、孤独的大学中生活着,也接受基督教中最严格的耶稣会的信仰训练,他的精神构造逐渐被赋予了宗教的形式。再过不久,他那宗教的精神构造就要完全被赋予形式,永远无法改变了。因为人的精神思想在很小的时候就能被“铸造”出来。
斯蒂芬看出某种偏颇的不公平的现实,继而做出惊人的努力,想要从那里脱离出来进入艺术中去寻求救赎,因为如果不那样做的话,就无法达到精神的自由活动。
但讽刺的是,他向艺术之神祈祷。祈祷这件事情本身,正显示出他的精神构造无法完全舍弃宗教形式的这个荒谬事实。
从一个思想转移到另一个完全不同的思想的精神彷徨,在这个作品中被淋漓尽致地描写了出来。而这个作品的主题之后又扩大展开,由他最伟大的杰作《尤利西斯》“继承”,带给世界文坛非常大的影响。
小说家乔伊斯所遗留下来的作品,都是以都柏林为舞台的雄伟“人类剧”,他和巴尔扎克所描写的法国社会一样,其叙述的都柏林概括了人类生活的各个层面。唯一不同的是,他不是以空间或外在来分类,而是按照时间和内在秩序架构。
今天,凡是对20世纪西方文学稍有涉猎的人,没有不知道这位出生于爱尔兰都柏林的文坛巨匠的,他以《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都柏林人》《尤利西斯》等作品名垂后世。虽然大半辈子活在半盲的状态之中,可是这种写作上的障碍仍然无法遮掩乔伊斯耀眼的才华。尽管他那本饱受抨击议论的《尤利西斯》迄今仍然备受争议,但作为一个优异的追求创新的文体家,他的地位在近代文学史上业已确立。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基本上是一本修身励志的艺术家小说,《都柏林人》则是作者通过他作品中重要的舞台予以呈现的。乔伊斯在他创作的生涯中只写都柏林——他笔锋的焦点始终锲而不舍地停留在这个令他魂牵梦萦的精神故乡。我们知道,爱尔兰是一个位于欧洲边境,朝着大西洋倾斜的海岛,因而成为边境的岛国,欧洲各种文明要素凝聚、沉潜在这里,形成了浓厚、激烈的文明原液。
正如前文所述,在乔伊斯的作品中,最重要的当推《都柏林人》《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尤利西斯》《芬尼根的守灵夜》这四部小说,而因纪念《尤利西斯》而产生的“布鲁姆日”(每年的6月16日),已经成为世界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日子。这部以现代人的精神麻痹为主题的巨著,为世界文学开创了一个崭新的艺术形式。然而要了解乔伊斯备受争议的巨著《尤利西斯》,那么《都柏林人》和《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无疑是最佳的桥梁。
Loading...
内容未加载完成,请尝试【刷新网页】or【设置-关闭小说模式】or【设置-关闭广告屏蔽】~
建议使用【Firefox火狐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并收藏网址!
收藏网址:JIEQI_UR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