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1本章原文除不用标点之外,同一页上的“他”往往各有所指。翻译时,根据情节并参阅了沙利·本斯托克与伯纳德·本斯托克合著的《乔伊斯指南》(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出版社1980年版),以及庄信正为台湾太平洋文化基金会·外国文学中译国际研讨会所撰的论文:《〈尤利西斯〉最后一章的翻译问题》。凡是容易混乱之处均加了注。本章以“yes”始,并以“yes”终。此词是女主人公的口头禅,全章出现了不下90次。大多译作“嗯”,然而按照中文语气习惯,并未强求一致。她还用了44次because(因为)。文前的*号是根据奥德赛1933年版和海德1947年版、1989年版以及2001年版加的。莎士比亚书屋1922年版和兰登书屋1990年版无此符号。2赖尔登老太婆,见第6章注69及有关正文。第12章中提到布卢姆夫妇一度与赖尔登同住在市徽饭店里的往事(见该章注179至181及有关正文)。据堂吉福德等合编的《〈尤利西斯〉注释》(第610页),像赖尔登这样以虔诚的天主教徒自居的富孀,死后把财产遗赠给教会是司空见惯的事,用意是请神父为她做安息弥撒,俾使灵魂早日离开炼狱,升入天堂。
3世界末日,参看第6章注130。
4“他”,指布卢姆。
5第8章中,布卢姆曾回忆起野餐会那天摩莉穿的灰象皮色衣服多么合身(参看该章注57及有关正文)。
6这里,摩莉猜出布卢姆在第17章末尾告诉她的那桩应邀到下阿贝街的怀恩饭店赴晚餐会一事是瞎编的,而实际上他曾去逛了趟红灯街。
7万景画是由若干小画组成各种不同的画面。19世纪90年代,普尔万景画会每年都到都柏林来举行一次巡回展出。
8海德1989年版(第609页第12行)无“取火柴”之句,这里系根据莎士比亚书屋1922年版(第691页第19行)、奥德赛1933年版(第743页倒15行)及兰登书屋1990年版(第739页第14行)翻译。
9指玛丽·德里斯科尔,见第15章注118及有关正文。
10据堂吉福德等合编的《〈尤利西斯〉注释》(第610页),这里所说的“每打二先令六便士的牡蛎”,要比1900年的标准市价高出三四倍,摩莉显然是在夸大。
11在第15章中,布卢姆曾提到他送给女仆玛丽一副鲜棕色袜带事,见该章注118及有关正文。12据堂吉福德等合编的《〈尤利西斯〉注释》(第610页),“另一只……手里”是出自现成的诗句或歌词。下文中的“5月……贝”,见第8章注179及有关正文。
13“因为他对他……”,此句中第一个“他”指布卢姆,第二个“他”指博伊兰。参看第8章注180及有关正文。
14此处和下文中的两个“他”,均指布卢姆。
15“他”,指博伊兰。
161888年是布卢姆向摩莉求婚的年头。此年3月9日,德皇威廉一世去世,其子腓特烈三世即位,但他也于6月15日去世,遂由其子威廉二世(1859—1941)继承皇位。
17“那”,指忏悔。
18英文中,“神父”和“父亲”均作“father”。
19“白圈圈”,指神父的白色硬领。据堂吉福德等合编的《〈尤利西斯〉注释》(第611页),有着公牛脖子(指粗短的脖颈)通常被视为性欲旺盛的标志。
20据《〈尤利西斯〉注释》(第611页),神职人员犯奸淫罪,性质要比乱伦还严重得多。摩莉则以为只要她作为天主教徒捐献点钱(见第5章注85及有关正文)就没事了。21“想知道他”和下文“他临走……”“我讨厌他……”“当时他正怀念他的……”“他是不是……”“他梦里……”中的“他”,均指博伊兰。
22“花儿”,指博伊兰在桑顿鲜花水果店为摩莉
Loading...
内容未加载完成,请尝试【刷新网页】or【设置-关闭小说模式】or【设置-关闭广告屏蔽】~
建议使用【Firefox火狐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并收藏网址!
收藏网址:JIEQI_UR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