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五十五章《尤利西斯》(31)
首页
更新于 2024-12-07 05:28
      A+ A-
上一章 目录 到封面 加书签 下一页

    附录三詹姆斯·乔伊斯大事记文洁若编
    一八八二年二月二日生于都柏林南郊拉斯马因兹一个信天主教的家庭中。其父约翰·乔伊斯(1849—1931)是税务专员,与妻子米莉·简(1859—1903)共生有四男六女,乔伊斯为长子。
    一八八六年英首相葛莱斯顿的《自治法案》未获通过。
    一八八八年(6岁)九月一日入基德尔县沙林斯市的克朗戈伍斯森林公学,校长是天主教耶稣会会长康米神父。乔伊斯是学生中年龄最小的。
    一八九〇年(8岁)爱尔兰民族主义领袖巴涅尔失去自治联盟主席职。
    一八九一年(9岁)因父亲失业,乔伊斯于六月间退学。同年十月,巴涅尔去世,乔伊斯出于对巴涅尔的同情,写了一首讽刺诗《希利,你也这样!》。希利是爱尔兰自治运动和土地改革运动中的领袖,本与巴涅尔关系密切,但在关键时刻却与巴涅尔决裂。
    一八九三年(11岁)经康米神父介绍,乔伊斯进了贝尔维迪尔公学三年级。该校也是耶稣会所办。他一度想当神父。十九世纪以来,在都柏林形成了以叶芝、格雷戈里夫人及辛格为中心的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他深受其影响。通过友人,他也受到爱尔兰民族独立运动的影响。然而给予他更强烈影响的是,十九世纪末出现在欧洲文学中的自由思想。中学毕业前,他就对宗教信仰产生了怀疑。
    一八九七年(15岁)获全爱尔兰最佳作文奖。
    一八九八年(16岁)九月入皇家大学都柏林学院,专攻哲学和语言。在校期间博览群书,为了读他最钦佩的作家易卜生的原著,学了丹麦文和挪威文。
    一九〇〇年(18岁)一月二十日,在学院的文学及历史协会发表讲演,题目是《戏剧与人生》。四月一日,英国文学杂志《半月评论》发表他的关于易卜生作品《当我们死而复醒时》(1899)的评论:《易卜生的新戏剧》。此文获得年过七旬的易卜生的称许,使乔伊斯深受鼓舞,从而坚定了他走上文学道路的决心。
    一九〇一年(19岁)十月,写《喧嚣的时代》一文,批评爱尔兰文艺剧院的狭隘的民族主义,自费出版。
    一九〇二年(20岁)夏天,结识叶芝和剧作家格雷戈里夫人。十月获学士学位,入圣塞西莉亚医学院,因交不起学费而辍学。十二月初赴巴黎,下旬回都柏林。
    一九〇三年(21岁)一月十七日再度离开都柏林,二十三日抵巴黎,靠写书评和教英语糊口。四月十日,接到母亲病危的电报回国。八月十三日,母亲去世。在都柏林结交奥利弗·戈加蒂。
    一九〇四年(22岁)开始写自传体小说《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二月二日决定把它改写为长篇小说。三月至六月底,在多基一座私立的克里夫顿学校代课。六月十日,散步途中结识诺拉·巴那克尔,一见钟情。十六日(布卢姆日)傍晚,两人首次幽会。这个期间写了后来收入《都柏林人》的一些短篇小说,发表在当地报刊上。用斯蒂芬·迪达勒斯的笔名,在八月十三日的《爱尔兰家园报》上发表短篇小说《姊妹》。九月九日,与戈加蒂一道住进沙湾的圆形炮塔。同住的还有戈加蒂的友人萨缪尔·特连奇(牛津大学学生)。十九日,因不喜欢戈加蒂,遂离开炮塔,回到父亲的家。十月上旬偕诺拉赴大陆,联系好在瑞士教英语的职务。途经巴黎,十一日抵苏黎世。然而教职落了空,十一月初改赴波拉的伯利兹语言学校任教。波拉在的里雅斯特(当时属于奥地利)以南一百五十英里外。
    一九〇五年(23岁)三月,转任的里雅斯特的伯利兹语言学校任教。七月,因教职有了空缺,把胞弟斯坦尼斯劳斯叫了来。同月,长子乔治亚出生。十二月三日,将《都柏林人》原稿十二篇(后补加三篇)寄给出版家理查兹。
    一九〇六年(24岁)七月底赴罗马,在银行任通讯员。九月三十日在致斯坦尼斯劳斯的信中谈到短篇小说《尤利西斯》的设想。主人公是住在都柏林的一个犹太人。但他当时并未把这个短篇写出。四月以来,就改写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的问题与理查兹鱼雁往还。九月三十日收到拒绝出版的信。
  

Loading...

内容未加载完成,请尝试【刷新网页】or【设置-关闭小说模式】or【设置-关闭广告屏蔽】~

建议使用【Firefox火狐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并收藏网址!

收藏网址:JIEQI_URL

上一章 目录 到封面 加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