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十三章《山之四季》(2)
首页
更新于 2024-11-13 11:35
      A+ A-
上一章 目录 到封面 加书签 下一页

    山人
    我在这个山里面,住了整整五年零两个月,渐渐能认得每个人的长相。认识的人多了,相互的来往自然也就比以前多起来。因为我十分喜欢山里的生活,所以无论是对自然,还是对住在这里的人,都有着天生的亲切感。刚搬来的时候,也有过不习惯。那时,总觉得自己与这里格格不入,生怕会变成大家的负担,为此,做了很多努力,想融入周围的人群。那时战争刚结束的时候,我们这类人被称为“疏散人群”,其实我自己对这样的称呼是认可的。“疏散人群”指的是那些居住地遭遇了战难,暂时转移到别的地方生活的人。等秩序恢复了,再回到原籍居住。所以刚来的时候,我觉得村民们为我建的屋子能支撑两三年就够了。
    屋子不大,建得也比较粗糙,像是给登山者休息的山间小屋。最开始的时候,屋子的四周和屋顶都是用茅草捆扎而成的。因为太简陋了,我正好知道深山里有一间废弃的矿山工棚,就准备把它搬过来做我的家。村民们知道后,合力把工棚从约一里远的地方搬了过来,再把一根根的柱子和横梁重新组装。我们又粉刷了毛坯墙,用杉树皮盖在房顶上,在屋外掘井——一间能住人的小屋总算是建好了。我一个初来乍到的疏散者,村民们这样齐心协力地帮助我,还对我说“村子会负责养活你的,就在这儿安心待着吧”。
    战后时期,食物十分短缺,连分配的米都很难拿到。在这样的日子里,我总担心怎么才能活下去。
    让我到这儿来的是一位老师,他接纳了我,而且为了不让我感到困窘,对我照顾有加。为我准备了三张榻榻米,借给我被子,拿来食物,把我引荐给村里的人——事事处处都热情地关照我。多亏这些,我才能在第一个寒冬里,挨过了严寒和大雪。
    我一个人坐在空荡荡的六平方米小屋中间,点起地炉的火,看着窗外厚厚的积雪,想起了日莲上人[6]被流放到佐渡岛,在塚原的一间庵室里被雪掩埋的故事。
    村里的人们知道我住在这里,很担心我,总是冒雪来看我。有时带来米,有时带来萝卜、土豆,有时还准备了很多咸菜,让小孩子带过来。孩子们说“先生,这个给您”的时候语速很快,开始我总听不明白。
    现在回想起那时的一切,在那以后两三年缺粮少食的日子中,自己能健健康康地挨过来,多亏了身边有这样一群热情、温暖的人。
    这个村子叫山口村,正如村名所说的那样,位于田野的尽头、山的入口处。从这儿往后全都是山。北面是稍高的山口山,山上树木茂密;西面是延绵不绝的山脉;东面和南面是辽阔的旷野,一直延伸到远方的邻县。
    这两片原野称作清水野和后藤野,河流从这里流过。五年前,这儿还是一片荒原,长满芒草和杜鹃花。我们的村子在山口山前面,沿着山坐落着不到四十户的农家。走近看,会发现每户人家都很宽敞,建筑风格也相似——长在十间以上,纵深在六间以上,构造坚固,足以承受积雪的压力。屋顶用茅草覆盖而成,坡度很大。大家全都向南而居,为了能承受大风,西面的屋顶修成了斜坡式,东面则建成了“人”字形。有的屋子有凸出来的部分,从东面向北面呈直角弯曲,拐弯的部分是用来养马的马厩。人们把这种屋子称作“南部l形房屋”。
    芭蕉[7]曾写下俳句:“宿在马厩中,蚊虫闹梦乡,马尿在枕旁。”恐怕就是他住在这种构造的农舍时写的吧。人们和牛马同住在一个屋檐下,就像家人一样。无论是哪栋房子,房子的入口大多设在马厩旁,那里有一块没铺地板的区域,左边铺了地板的是房门,通常这里会有一个生着火的大地炉,家里人平常就聚在这里。大屋子旁边还有一块没铺地板的区域,这里有灶台和厨房。再往西边,又是一排相连的房间,隔墙是用花纹纸做成的。最里面的是客房。南边是空着的,从院子过来,沿着檐廊,无论从哪儿走都能进屋,我们平时在靠近客房的檐廊招呼客人。客房很大,地上铺着榻榻米,房间尽头供着很大的佛坛和壁龛。这里没有地炉,但置备了火盆。要招待的客人太多时,就把花纹纸的隔墙拆下来,使小房间连成一个大房间来招待他们。在农村,通常下雪时就会在这间大屋子里举办祈福仪式,邀请表演者跳插秧舞。打谷子以外的农活在别的仓库或是院子里做,但晒烟草、捆扎,还有制作谷制品的活儿还是在这间大屋子里完成。
    当地人本来的主业原本是制炭,农活做得少,只为了满足基本生活需要。近

Loading...

内容未加载完成,请尝试【刷新网页】or【设置-关闭小说模式】or【设置-关闭广告屏蔽】~

建议使用【Firefox火狐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并收藏网址!

收藏网址:JIEQI_URL

上一章 目录 到封面 加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