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冷兵器的最后一次表演---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
首页
更新于 2021-04-16 17:24
      A+ A-
上一章 目录 到封面 加书签 下一页

    古老蜿蜒的长城见证了中华民族无数次抵御侵略的历史,“九一八事变”后,长城眼睁睁看着侵略者的铁蹄又一次试图踏过自己的身躯。
    1933年初,日军侵占热河省(今分属河北、辽宁、内蒙古),随后直逼长城,妄图从喜峰口入关,宋哲元率29军在此御敌,以“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之决心誓死保卫家园。二十九军原属冯玉祥领导的西北军,后西北军解体,其中的两万余兵员被改编成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宋哲元任军长。西北军素有训练刻苦的传统,鉴于武器装备低劣,结合西北军官均有武术基础的特点,宋军长提出了建立大刀队的设想,自造大刀,全军习武。副军长佟麟阁亲临北平聘请具有爱国思想的武术名家李尧臣为教练。李尧臣结合自己拿手的六合刀、追魂剑等,为二十九军编了一套“无极刀法”。此种刀法可作刀劈,又可当剑刺,套路简单易学,实战性强。但当时部队处于“有兵无枪,有枪缺弹,只是每人大刀一把,手榴弹六枚”的状况。
    日本鬼子第一次尝到了中国大刀的厉害。有意思的是,为对付大刀砍头,日军发明了一种“铁围脖”,即用一块半月形的铁片,以铆钉铆在钢盔上护住脖子。后来嫌这物件太重,改用两片布,走路扇动,像个猪耳朵。这种愚蠢的做法被世界各国传为笑柄。他们照样逃脱不了掉脑袋的命运。七七事变爆发当夜,日军在卢沟桥边进行所谓“实弹演习”,随之又强行要求进入宛平城。守军指挥官宋哲元向二十九军官兵下达了“以宛平城与卢沟桥为吾军坟墓,一尺一寸国土不可轻易让人”的命令。大刀队再显神威,挥动利刃近战肉搏,将桥上的日寇全歼。据当年7月12日《世界日报》报道:“日军二百余名……被宋部大刀队迎头痛击……被斩首者占三分之一。”“二十九军大刀队急向日军冲锋,相与肉搏,白刃下处,日军头颅落地,遂获大胜。”
    二十九军最早在喜峰口让大刀扬名,诞生了那首最棒的抗日战歌。但装备大刀不仅是西北军的传统,红军第五军团就有很着名的大刀队。可以说,当时大部分抗战军队都装备,包括八路军,平型关战斗中很多八路军都用大刀,比如最着名的385团5连长“猛子”曾贤生,先用大刀砍,刀卷了再抢了一支三八大盖,挑翻数名鬼子后,被鬼子刺中腹部,毅然拉响手榴弹与敌同归于尽。
    由于中日两军装备差距极大,为扬长避短,29军派109旅旅长赵登禹挑选500名精兵组成大刀队,多次星夜踏雪奇袭敌营,将许多在睡梦中的鬼子斩首、剁腹,取得重大胜利。在大刀队鼓舞下,装备落后的29军官兵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保卫国家的新的长城,给予装备精良的日寇以沉重打击。喜峰口大捷是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以来首次受挫,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被日军视为“奇耻大辱”。大刀队由此名声鹊起,令日军闻风丧胆、夜不能寐,还因此了发明了着名的铁制围脖以防止在格斗中被大刀斩首。大刀队的英雄事迹极大地鼓舞了我抗日军民的士气与信心,并由此诞生了一首着名的抗日歌曲《大刀进行曲》。从此,大刀队的威名随着“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这一威武雄壮的歌声传遍大江南北。
    随后,29军大刀队又一次震慑倭寇。1937年端午节,即“七七事变”前夕,驻华北日军邀29军团以上军官在北京怀仁堂“联欢”,实际上是一场炫耀武士道精神的现代鸿门宴。一名叫松岛的日军中校拔刀起舞,恣意挑衅。此时,曾在喜峰口战役中率大刀队夜袭日军的29军38师114旅旅长董升堂,立刻找来一柄刀刃还带着缺口的大刀,挺刀与松岛对舞。松岛见势不妙,只好收刀躬身退场。随后,38师独立26旅旅长李致远又练了一趟“破锋八刀”,他刀法精熟,左砍右劈,虎虎生风,又有全场中国军官击节助威,日军虽一个个怒目相向,终不敢轻举妄动。后来,日寇挑起“七七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爱国军民奋起抗战,大刀队在抗日战争中多次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抗战胜利立下了卓越功勋。
    大刀队能让日本人闻风丧胆与其独特刀法不无关系。张学良令十六军军长拨1000名士兵,组成武术团,并任命韩慕侠为总教官。团部就设在南开南门外于家坟洪元里一号韩慕侠的家中。韩慕侠把全部身心投入到武术团的训练中。他把形意连环枪简化后用来训练军队刺杀,把劈枪、崩枪、横枪等形意枪法变化为刺、拨、挑、崩、劈五下刺杀动作,简单易学,很有实战价值。随后,又训练武术团集体冲锋格斗,整个练兵场杀声不绝在训练中,韩慕侠还注重思想教育,士兵出征前都要唱一首战歌:“三国战将勇,首推赵子龙,长坂坡前逞英雄……”
    韩慕侠为了破日军

Loading...

内容未加载完成,请尝试【刷新网页】or【设置-关闭小说模式】or【设置-关闭广告屏蔽】~

建议使用【Firefox火狐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并收藏网址!

收藏网址:JIEQI_URL

上一章 目录 到封面 加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