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始知结衣裳,不如结心肠 听一支轻婉的曲子,在深夜。敲下孟郊这个名字,心却忽然湿了。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首《游子吟》,已和“床前明月光”一样,几乎成了每个中国人的启蒙诗。离家久了,总会在有意无意间,想起这首诗,想起远方的母亲。
无论时空如何转变,千年前的那位母亲,至今仍缝补着我们的思念。她亦被时间泛化,宽容到不再是一个人的母亲——只要深深思念,她是全天下所有游子的母亲。
到最后,她已成为母爱一个的印记,印在每个人心上。
我总有个奇怪的联想:是不是姓孟的孩子,他的母亲都会比较善于教育孩子呢?你看孟轲的母亲——孟母,绝对是一流的儿童教育专家,要论起成就来,人家的孩子可是“亚圣”!
《三字经》上,对孟母的记载实在简单,只有十二字:“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这只是一个教育的片段而已,实在无法显出孟母的伟大。其实有早资料显示,孟母不单是早期特别关注儿子的教育问题,在他长大求学时,也曾给予适合的意见,使孟轲投拜名师门下,苦心治学。到孟子成年娶妻后,她更不像那些心理扭曲的老祖宗一样作威作福,相反孟子有不满意妻子处,孟母还要从旁劝解开导,告诉儿子你还年轻,要学习夫妻相处之道,要互相尊重。这要换做焦仲卿或陆游的老母,早拄着拐杖发怒叫儿子写休书了!
人与人外貌上的差距,说到底也不会太大,不过美丑而已。然而思想境界,的确就是天渊之别了——能遇上孟母这样的母亲自然祖德不浅,若是能遇上孟母做自己的婆婆,那更是几世修来的福份了!
孟郊的婚姻生活如何,诸史无载,只说他一生窘困潦倒。也没有说过他相貌如何,想来很帅只怕不能,估计女人缘也一般。孟郊母亲对待儿媳的态度,更是无从得知。但我相信,一个可以在儿子临行前细心叮嘱,为他加固衣衫的母亲,她是慈祥的。慈祥的老人会比较通达,更懂得尊重彼此的感情。
也许是孟郊母亲的教育卓有成效,孟郊通过科举得到了一份工作——溧阳县尉,官虽小的可怜,但好歹也是国家公务员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寒窗苦读、进士及第也是积极的,起码可以改善生活,侍奉父母。当然,孟郊参加的是唐朝的科举,若是参加明朝的科举,一考到老,那《游子吟》未必就写的出,《白发吟》倒是更有可能些。
当年唐太宗开科取士,有“天下英雄入吾彀中”之喜,他哪里晓得,后世的科举制度,竟会变成为多少读书人牢牢吊死的一棵畸形大树?英雄出草莽,哪里是寻章摘句的禄蠹可比?太宗这话,远不及一句“炕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来得爽利,只一刀便切中历史命脉。
当上溧阳县尉的孟郊,马上接母亲来溧阳,以尽孝心。此时,孟郊眼前浮现出母亲关爱自己的一幕又一幕,遂写下了这首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游子吟》。
这首《游子吟》,直如一幕温情的默剧,将诗作话,坦率天真——唐人写诗,就有这样的平实可爱。就连功利的官场求进,也可以道一声“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将一幅猴急嘴脸巧妙隐去。诗一旦融入社会生活的血脉,自然洒脱,后世诗歌逐渐淡出生活,转入庙堂,技巧虽更纯熟,却早与寻常人家的日子无关。
其实孟郊写的好的绝对不止《游子吟》,只是太多人浅尝辄止。不再留心他的其他。虽然我一直比较寒碜他那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觉得他没啥做大官的气度。不过扪着良心说,五十岁及第如果还不许人彻底高兴一把,这也太不厚道了。何况这句话虽然透着点急切的俗,却真实的表达出后来读书人的理想和心态,让人津津乐道千百年。
读孟郊的诗是快乐的,至少比读韩愈的快乐。韩愈的诗那个艰涩枯槁啊,别说意境了,连生字都一堆。似我这样才疏学浅不好进取的,宁可去读他的散文,好歹落个
Loading...
内容未加载完成,请尝试【刷新网页】or【设置-关闭小说模式】or【设置-关闭广告屏蔽】~
建议使用【Firefox火狐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并收藏网址!
收藏网址:JIEQI_URL